浙江在线10月28日讯 近日,财经作家叶檀发表了系列文章《我眼中最无前途的十个中国城市》,其中被“点名”城市也包括温州在内。而城市缺乏规划、圈子相对封闭、资金外流、教育资源不足,成为她不看好温州四大理由。对于“最无前途”一说,外埠、本土专家学者如何看待和回应?记者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摘录整理。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胡宏伟:
没人永远能够保持百米冲刺
我认为对于温州是否还有前途的判断,不能只基于眼前的阶段性表象,更不能主观臆断,而需要从更宏大的历史视角去分析。叶檀文中所提及的其他城市大多曾经资源充沛、优势独享却走入了困境,而温州原本是一个资源匮乏、交通极其不便的贫困之地,却通过自身率先改革领跑绝地反击,一跃成为中国的财富之地。过去温州靠自己的顽强拼搏抢得改革的先发优势,今天各地改革风起云涌,温州受地域、资源的客观限制,改革的相对优势弱化,这不值得大惊小怪。没有人永远能够始终保持百米冲刺,这是对温州的苛求。事实上,作为中国改革的样本性城市,温州经受了更加彻底的市场经济洗礼,改革的基因早已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温州当然也会遭遇新的挑战和阶段性困局,但只要春风乍起,便又是一片灿烂。
区域经济专家、《如果没有温州》作者谢浩:
回应“无前途”,温州更应自强
叶檀《、我眼中最无前途的10个中国城市》一文对于温州的解读,缺少充分的数据、事实和理性分析,有许多不妥之处。比如对于温州发展的主要特色,将温州与深圳、北京等移民城市做所谓的比较,以及选取用来支撑“城市前途”的数据,都有许多待商榷的地方。
此外,其以“人口流失、只有几个国企主导、人均财富占有率低、教育相对不发达,相应的消费数据较低”等作为筛选标准,更加暴露出对温州改革发展的历史了解过少。温州向来以“走出去”闻名,温州非公有制企业占有量一直以来就是大多数,以前人均财富占有量、消费数据等本来就低,如果就凭这些作为评价城市“最无前途”的标准,那么又怎么解释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发挥“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精神,从名不见经传的落后城市走向令全国瞩目的“有前途”,创造了具有全国性、典型性、奉献性的生机勃勃的“温州模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市场经济发祥地的呢?!
当然,“最无前途城市”一说也应该让我们警醒,温州发展正处在转型的重要阶段,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难题,温州从上到下都要聚心聚力,克难攻坚。
温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市社科联原副主席洪振宁:
不能割断“历史”论是非
昨天看到叶檀的《我眼中最无前途的10个中国城市》,文中脱离了中国制度背景和温州市情来讲温州,如浙江省财政体制是省管县,深圳、苏州、杭州等下属都是区,而温州市原来只有三个区,三个区的财政支撑温州城市,有钱的两个县级市和其他县财政归省管,三个区的财政还要支持外来民工二十多万的子弟进入温州本地的小学中学读书,也要支持温州大学。温州的很多情况的出现和形成与中国体有关,脱离这个背景说温州,说不到要点。
叶檀女士很不了解温州的历史文化而大加议论,讲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如温州历代都有大量的移民,移民来温州至少有九次大规模的,而这一百多年中有三次大的移出,都是数十万人的规模。一个900万人的城市,却没有立法权,没有出版社,错不在温州!另外,由于作者不懂温州和温州人,在文章中把温州人的精明之处说成了是温州文化的缺点。总之,叶文臆想过多,并不可信。
经济学家马津龙:
不必过于在意“最无前途”
对于叶檀女士的《我眼中最无前途的10个中国城市》,我倒觉得不必过于在意。所谓“最无前途”,与其说是危言耸听,不如理解成她认为这些城市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其中的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这些城市,无论目前还是可以匡计的将来,都仍将是东北的龙头城市,但当前的境遇可能与她的预期并不相称。温州也是如此。
叶檀所说的温州人圈子相对封闭、老乡的信用担保体系等问题,其实是不规范市场经济的普遍现象,并非温州独有,只不过温商群体较早参与市场活动并且数量庞大,给人的感觉更明显一些。只要我们的目标是规范的、完全的市场经济,信用的法制建设、道德建树,都是不容回避的改革任务,无论是温州,还是全国。
叶檀所说“温州有特色,此前的特色成为其发展之源,现在则桎梏了温州的发展”耐人寻味,温州发展最大的特色,是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可能率先进行制度创新从而一度神奇般崛起。温州制度性先发优势的弱化,既与中国改革一定期间的徘徊和难以深化有关,也与深化阶段的改革方式,需要从局部突破转变成为整体推进有关。作为中国市场化改革曾经的领跑城市,温州理应继续在深化改革上有所创新、有所建树。
温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张一力:
温商网络的创新拓展是城市的前途和活力
叶檀女士在文中谈论温州“城市前途”,提及温州人圈子相对封闭的话题,在我看来,温商网络是一直在拓展和创新的,逐步从1.0到2.0,再迈向3.0。
温商网络1.0阶段,温州人圈子是相对封闭的,大多是城市内部及周边地区的交流,从事着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商贸往来。进入2.0阶段,温商开始涌向全国各地的市场,温州人办市场的能力也举国皆知,“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有温州人”也体现了温州善于经商、敢于创新的特质。当下的温商网络已处在3.0阶段,温州人的脚步已遍及全球,温州的商品也卖向全球,同时通过温商也将全球的优质资源逐渐反哺到温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温商网络3.0版中的新生代温商,具备了华侨基础、海外资源、全球视野等特质,他们所创的新业已完全不同,他们更聚焦互联网、金融、服务、节能环保等新兴领域。
受到诸多要素影响,温州在教育、科技等方面也许不比一些一线城市,但温商网络的不断变化和创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足之处。任何企业的发展依托个人网络、社会网络和创新网络,也许很多城市的企业在个人网络、社会网络方面实力相当,但温州的创新网络有着独特之处,从1.0到2.0再到3.0,从本地到全国再到全球,温商创新网络是逐步开放且国际化的,这是温州的特色,也是温州的前途所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