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浙江将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 中小学老师里要出“教授”了
2016年06月29日 04:06:00 来源: 钱江晚报 张冰清

  浙江在线6月29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张冰清)昨天,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教育厅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全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进行动员和部署。

  在改革前,一般中学教师的职务系列为: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一般小学教师的职务系列为:员级、助理级、中级。而在改革后,中学教师新增了正高级职务,小学教师新增了副高级和正高级职务。

  这意味着,按照培养和造就教育家的标准,中小学老师将产生出“教授”。

  4年前,我省三市试点

  已诞生首批正高级教师

  会议上,浙江省人力社保厅副厅长宓小峰介绍了此次改革出台的背景。

  他说,“前不久,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在此之前,国家对于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改革可以追溯到2009年,国务院做出改革试点决定,先行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中实行分类改革。

  全国第一轮试点在山东潍坊、吉林松原、陕西宝鸡三市进行。

  2012年,浙江的宁波、嘉兴、衢州也参与了第二轮扩大试点工作。

  去年,国务院决定将改革在全国推开。

  今年4月,浙江省的改革方案获人社部、教育部批复同意,改革全面启动。

  宁波市是浙江省三个先行实施改革的试点之一,宁波教育局副局长徐文姬在会上汇报了宁波市的推进情况。

  据她介绍,2012年改革试点以来,共有2920人评聘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16人评聘正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在中小学校初步建立起评聘结合、能上能下、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扩大了学校用人自主权,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统一中小学教师职务体系

  正高级标准下月公布

  浙江省教育厅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改革一个重要的意义是把中学和小学教师的职务体系合二为一。

  过去,中学和小学教师分属不同的职务系列。如果一个小学老师离开小学,到中学里面教书,他先要把小学教师的职称转评为中学教师的职称,然后再参与中学教师职称的评审。

  这种相互独立的职务体系对一部分教师,尤其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师,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该负责人说,此次改革的亮点是增设的正高级职务。

  想要评上正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高级职务是作为培养、造就“教育大家”来定位的。只有把那些在全省教育领域具有典型示范、有影响力的人选拔出来,才能体现他们作为“教育家”的价值。

  今年,我省将评聘一批正高级教师,省里将在7月公布评价标准。除正高级教师外,其他级别省里只制定指导标准,提供基本的指标框架,具体细则要由地方完善,给予地方和学校充分的自主权。

  总的来说,改革引导高中和义务教育教师参与课程改革、职业中学教师参与社会培训,淡化论文和科研,强化对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取得教学实绩和展现师德师风的考核评价,加大学校考核推荐权重,把真正能“上好课”,“带好学生”的教师评出来。

  专家点赞:教学业绩排在学术能力之前

  昨天,对于省里“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部署,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童富勇点了赞,“中小学教师增设正高级职称,表明国家越来越肯定中小学教师在人才培养上做出的贡献”。

  以往,中小学教师最多评到副高就“到顶”了。为了弥补这一制度缺陷,另一个称号应运而生——“特级教师”。这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

  但它也仅仅是一种荣誉称号,而不是职称体系中的一项。事实上,不少没有到达副高的教师,也有评上特级的。童富勇建议,正高级教师就可以从原有的特级教师当中诞生。

  增设正高级的另一个原因,是师资队伍的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硕士生、博士生到小学、中学里当老师。这些教师教育背景好,起点高,在学校开展的研究型学习也有一定科研价值。

  童富勇强调,正高级教师的数量和比例必须严格控制,“做到宁缺毋滥”。

  他认为,评选的标准主要有三个。首先是业绩突出,师德高尚;其次是有一定学术和研究水平;最后是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把教学业绩排在学术能力前面,也是中小学教师区别于大学教授的特色。

  老师期待:评定标准应和大学教授有所区别

  最关注这次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当然是中小学的老师们。让我们听听老师的想法。

  张老师,在杭州某中学当了十几年的老师,职称是副高级。

  张老师说,他属于那种对职业比较有追求的人,所以每次评职称前,都做足了准备——从论文到支教再到日常教学,都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

  他评职称的道路走得非常顺。从2000年参加工作,到2010年评上中学高级教师,他花了10年就拿到了副高职称,“这个速度算是最快的了”。

  评上副高后,张老师觉得自己已经到达职业生涯的顶点,工作也不像之前那么有冲劲。这被许多中小学教师形象地称之为“天花板”效应。

  张老师透露,据他了解,身边很多老师对评选职称丧失了动力,“打算评副高职称的老师,大多在35~40岁。这个年纪上有老,下有小,平时教学工作又很忙。很多老师不愿意为了评职称增加额外负担。”

  所以,当他得知中小学老师能评正高时,第一反应是,可别把评定的标准定得太高。“职称评定本意是激励教师,引导教师朝更专业的方向发展。如果标准过于严苛,老师可望不可即,那就失去了评定的意义。”

  正高职称此前只有大学教授能评,中小学老师评正高的条件应该要和大学教授不同,“术业有专攻,大学教授在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上高于中小学老师,但两者在教书育人上其实难分高下。”

  评定中小学教师,更应该注重老师上课的能力和水平。这当然不是看这个老师最后带出几个状元,而是看老师投入多少,以及教学的成效如何。


标签: 教师;职称 责任编辑: 石潇俊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