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让百姓网络维权有路
2016年07月15日 04:18:26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浙江在线7月15日讯(浙江日报记者/王玉宝)最近,有媒体在关注“PS艳照敲诈”现象。犯罪分子用电脑合成受害者的淫秽图片,邮寄给他们进行敲诈。离奇的是,这样也能敲诈得手1318万元!记者发现,相关案件中至少有5217封PS艳照信被寄出,涉及资金7亿元。好在,这些案件总算被侦破了。然而,这只是新技术犯罪的冰山一角。在此之外,我们每天听闻到多少老百姓被电信诈骗弄得倾家荡产,多少人血汗钱被骗后追讨无门,多少犯罪分子仍逍遥法外?

  另一种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新型犯罪,同样值得关注。日前,媒体曝光,安徽六千新生儿病房视频泄露,包括孩子的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一览无余。消息传来,再一次戳中普通公民隐私泄露的隐痛。笔者今年初参加全国职称英语等级考试,从报名那一刻起,就不断收到稀奇古怪的欺诈信息。考前是兜售真题的短信,考后是帮忙改分的短信,再过一段时间是有偿发表论文的电话,络绎不绝、狂轰乱炸。显然,我可能被犯罪分子相中了,但这可是在堂堂的中国人事考试网!两个月前,有媒体曝光此事,认为相关机构有泄露嫌疑。但两个月过去了,此事依旧杳无音信。

  法治是个好东西。我们开始喜欢用理性十足、温文儒雅的口吻,说着让老百姓信法、遇事找法的话。但是,真的要让老百姓树立法治信仰,遇事找法,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老百姓确实能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法治的门路时刻朝着布衣百姓敞开,无权无势也能尝到法律维权的“甜头”。

  法治中国确实进步显著,但现实里老百姓的法治维权体验并不都那么舒畅。每到年底,农民工稀奇古怪的讨薪创意刺痛人的眼球,诉说着法治的苍白无力。各种暴力拆迁隔三差五,夺人眼球,更夺人性命。更不用说上述的那些诈骗案、信息泄露事件,一些案值小的侵权,到了公安机关是否立案还有一说,石沉大海的亦非少数。可见,让老百姓维权有路,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一些犯罪手段掺杂了新技术,一些犯罪活动与互联网金融以及新型经济活动交错在一起,确实让办案人员、侦查人员为难。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作为人民的卫士,不该随着时代提升惩奸查恶的能力吗?一位朋友,与滨江一家公司发生经济纠纷,到派出所报案,接案民警连一些基本经济术语都听不懂。该公司起码遭一百多名客户在同一派出所报警,但警方仅将公司法人叫来查问了几句。很多时候,执法者有严格的执法规范,想必公众能理解。但在处理众多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盗窃、诈骗等案件时,执法机构和人员应有更强的责任心和主动作为。这事关民众法治维权的第一印象。

  相关的法治网络更应织密、强化。仅就公民隐私泄露而言,去年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八成网民亲身感受到信息泄露对自己的影响。但是,为什么很多商业和公共服务机构会疏于防范,甚至内外勾结,倒卖信息?说到底是法治力度不够。我国至今没有一部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有些条款比较抽象,操作性不强。对相关侵权行为,一般只有“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才会受到处罚。而个人因信息泄露而发起民事赔偿诉求,就更加艰难,因为这涉及到举证责任。可见,惟有不断细化法律,明晰相关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和惩戒力度,才能更好地扎紧保护公众利益的藩篱。


标签: 法治;信息泄露;老百姓;敲诈;犯罪分子;维权 责任编辑: 刘永拓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