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医生的诗”与“最高的桥”
2017年01月03日 03:45:50 来源: 浙江在线 刘雪松

  美国胸外科杂志《GHEST》上,刊发了中国医生的一首诗歌《I Long to be King》,作者是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赵晓刚。作为权威的胸外科杂志,除了刊发的是一首诗歌、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外,并没有太多的特别之处。但这事传到国内,网友中很多人从中嗅出了异味,坚持认为这是在黑中国,因为“外国就喜欢中国的黑点”。

  这边讨论的“油锅”刚沸腾,那边的心情已澎湃了。因为还有一条新闻,与上述新闻同时出现在各大网站的新闻首页,标题是《中国花10亿造的这座大桥,让英美网友炸开了锅》。说的是横跨云贵两省边界、目前全世界最高大桥的北盘江大桥,四天前正式通车。美国网友说,在美国估计要花10倍的钱。英国网友说,如果英国造,至少30年时间。

  虽然没有啪啪的声音,但后一条新闻,还是打了前一条新闻跟帖的中国网友的耳光。“外国就喜欢中国的黑点”这样的理论,这些年在网上占着高调的声音。因为看上去“立场”非常正确,而且跟“爱国”直接沾边,所以在许多网友看来,具有先天的强势。但就这首诗歌的评价来看,这种警惕性、敏感性,其实跟立场正确的敏锐性明显牵强附会。

  赵晓刚是《CHEST》创刊以来刊发诗作的第一位中国籍医生,当然这没什么值得骄傲的。这首诗将肺部磨玻璃影拟人化,以自白的方式,展现了疾病从小的病灶开始,如何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狂放与野蛮生长,最终吞噬人体呼吸与健康的过程。

  但是在一些网友看来,因为涉及到“雾霾”这个沉重话题,因为刊登在美国的杂志上,它就具有太多值得“推敲”“怀疑”之处了。这就将纯粹学术化的内容政治化了,不仅容易给作者施加莫须有的压力,而且把这本学术杂志的编审们推到了跟中国不友好、过不去的对立面。这种阴谋论是武断的,也是缺乏基本自信的。

  北盘江大桥“外销”进来的这条新闻,虽然并未像标题做的那样一惊一乍、真让英美网友“炸开了锅”,但至少告诉了我们一个基本的事实——并不是“外国就喜欢中国的黑点”。相反,夸中国的外国人,不在少数。问题出在太多的国人,太在乎别人的眼光。

  由于信息传播、文化差异等方面原因,外国对中国有信息上的误差、误判,甚至有一部分人持有偏见,这是难免的。而从前述两条新闻的落地以及由此引发的两种泾渭分明的判断与感受来看,中国网友中,对于国际社会的信息误差、观点误判,同样也是明显存在的,甚至同样也有对外界持有偏见的情绪存在。而两者相比,最糟糕的不在这些误差、误判与偏见,而是太多中国网友比人家更在乎对方的眼光。这是一种典型的不自信表现。

  中国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就像北盘江大桥立在那儿一样,本身就是自信。北盘江大桥建设过程中,五大世界性技术难题都被中国的技术和工程团队顺利解决并克服。这分成就感,中国是不需要通过美英两国网友的讨论来确认的。即便美英两国的网友中,也有对这样的成本、这样的时间,能够造出“世界最高”的桥梁表示怀疑,但中国同样不需要另一拨外国网友在讨论中帮着反击,获得解气感、自豪感。

  同样,中国各项建设成就屹立人类社会进步之林的同时,包括雾霾这样的短板,依然是不能无视的问题。政府不惜代价抓治理,将绿水青山当成中国发展的金山银山,正是力求消除同一片天空下不堪承受的呼吸之痛。这种正视短板、直面问题的姿态与决心,本身就是自信的。但一些带着习惯性嗅觉的网友,总担心一不留神又被“黑”了。有的把霾说成雾,说雾霾是别有用心者欺骗了全中国的概念。有的哪怕是霾,也要把中国的霾说成无害的霾,健康的雾。这种无处不在的网络“红”,反倒是对中国形象的“高级黑”。

  中外网友之间,误差、误会、误判,甚至有偏见不是最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总在别人的眼光中寻找自信。更可怕的是一些打着爱国的旗帜、正确的名义,利用网友中的不自信,故意把水搅浑、把基本的是非判断都抵押在社会情绪中的人们。

标签: 误判;眼光 责任编辑: 周舸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