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舟山 正文
舟山越剧节求新求美 艺术盛宴精彩纷呈
2016年10月28日 05:11:58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史朵朵

1.jpg

  舟山市艺术剧院表演的越剧《花中君子》。

  浙江在线10月28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史朵朵) 东海岸边,越音袅袅,水袖翻飞。提起刚刚结束的舟山市第二届越剧节,戏迷们仍然兴奋不已,软糯香甜的声音,似乎还在海浪声声中回旋。一台戏,足以让他们品评良久。

  越剧节期间,舟山市艺术剧院与杭州、上海等地越剧团合作,将《祥林嫂》《西厢记》等11部精品大戏引入海岛,还在岱山、嵊泗等偏远海岛同时演出7场大戏。场场上座率达到九成,有些更是一票难求。

  越剧节的岱山分会场,是在室外演出的。还没开演,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没有座位的老百姓干脆站在广场的水泥石阶上。戏演到一半,下起了雨,没有一个观众离场。台上,“舟山第一旦”、舟山市艺术剧院演员刘南燕水袖一甩,唱一句“夜风袭来阵阵凉,空对着龙凤花烛心里慌”,仪态万千,全场屏息。《半夜夫妻》中的女主角余凤英就这么演活了。

  丝竹声声响,越剧声声传。戏曲,浓缩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舟山,如果说哪一种戏曲是全民的,那一定是越剧。最鼎盛时,舟山有5支专业越剧队伍。刘南燕说,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舟山小百花越剧团一年有8个月在外演出,一场戏在同一个戏场能演一个月。但此后舟山陷入了戏剧的持续低迷期。有时候,台上唱戏的人比台下看戏的人还要多。年复一年地在寂静的村庄里穿行,对着零零散散的观众,刘南燕不时以从事夕阳产业自嘲,“没希望了。”放弃的念头不止一次涌上心头。

  直到2009年,舟山小百花越剧团和舟山剧院合并成立舟山市艺术剧院,斥巨资打造越歌风情剧《东海明珠》,刘南燕心中一喜:“8年的空白,终于等到了一部大戏。”要让越剧继续辉煌下去,一种使命感重新出现在她的心中。

  2011年9月,舟山市越剧团与上海萧雅文化艺术公司合作后,整个剧团活了。剧团先后排演了《盘妻索妻》《何文秀传奇》和《新巡按斩父》等,刘南燕在后两剧中饰女主角,奔波于上海、杭州、南京、北京等戏曲大码头。舟山越剧走出海岛,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何文秀传奇》在央视戏曲频道直播演出,《新巡按斩父》作为全国优秀剧目参加献礼演出,她和萧雅的越剧清唱《山河恋》选段,还登上了央视戏曲春晚,成为“舟山越剧第一人”。

  2013年,舟山原创大型现代越剧《海兰花》大获成功。《海兰花》以原嵊泗县嵊山小学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杨兰娟的事迹为原型编创,讲述了“海岛师娘”杨兰娟一生中的重要片段,调动戏曲手段,以简洁生动的舞台语言,塑造了杨兰娟33年扎根海岛、把爱奉献给海岛孩子的动人形象。舟山越剧也走出了“才子佳人、恩怨情仇”的传统套路,开始关注时代、关注生活,“把观众带入越剧的另一个世界。”刘南燕说。

  越剧让一代又一代海岛人为它着迷。不仅是老戏迷,年轻的越剧粉丝群体也在形成。这次越剧节闭幕式演的是《祥林嫂》,主演是上海越剧名家方亚芬,全国各地的戏迷赶来,场景形同追星。戏迷的热情让舟山越剧人认识到:戏迷,是越剧在当代传承发展的源头活水。要想赢得更多观众,必须有所创新。

  “排新戏最能锻炼演员,也能吸引年轻戏迷。”舟山市艺术剧院院长胡志刚说,新区建设提供了大量好的素材,剧团一直想抓住机遇出精品、出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剧院计划在今明两年,完成《观音》的剧本创作,去全国巡演,甚至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巡演,把舟山的海洋文化传播出去。

  在胡志刚看来,未来越剧可能也像昆曲一样,走向小众化、高档化。“现在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保存、传播载体的多样性,使传统戏曲的生存也会多样化,它不会消失,反而会变得越来越精品化。”胡志刚观察得很细致,“比如众筹看戏,给了我们新思路,把选择权交给观众,这样演出氛围好,票房有保证,还能真正满足不同层面的群众需要。”

  百年越剧,长袖善舞。舟山艺术剧院正在为“小百花”打造生力军。剧院与舟山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越剧班,20多名年轻演员很快将进入剧团实习。刘南燕说:“我们都会手把手教这些年轻孩子,把越剧传下去,这是我们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标签: 舟山越剧节;越剧 责任编辑: 金斌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