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场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面对“关键少数”的“开局之年第一课”为何特别强调“正确理解”,我们又该如何“大力推进”?笔者今天来聊一聊。
一
如果思想认识不到位,行动肯定受拖累。
自从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倍受关注的高频热门话题之一。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诗与远方”的愿景催人奋进、激荡人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上还有人对其认识尚存在一些困惑乃至误区。
一是“唯一论”。长期以来,由于现代化的话语权一直被美西方所垄断,这导致不少人陷入一种迷思,认为现代化就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西方化”,误以为现代化只是西方的专利,中国式现代化不过是西方的翻版。
持此观点的人没有看到,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还大大拓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是“补课论”。有人从马克思所描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出发,认为中国是在落后生产力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在搞中国式现代化只不过是回转头来“补资本主义的课”。
但实际上,“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人类发展新道路,充分体现出社会形态跳跃式发展的规律性。
三是“排他论”。有人一看到“中国式”三个字,就先入为主的将中国式现代化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对立起来,而不是有机地联系起来。
毫无疑问,中国式现代化当然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既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除此之外,还有持“搭车论”的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只是党委政府的事,跟普通老百姓没啥关系,自己静静围观就好;持“偏科论”的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只要“把经济搞得壮壮的”就行了,至于生态、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次要的;持“畏难论”的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困难重重,特别是经历过三年疫情的冲击之后,简直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等等。
可以看到,凡此种种错误认识,不仅束缚了我们的思想,也“捆绑”了我们的自信和脚步。
当此之时,“开局之年第一课”厘清了中国式现代化最首要、最关键的基本思想认识问题。
二
面对不同声音相互交杂,各方思潮激荡不息,如何廓清思想迷雾、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
“开局之年第一课”传达的信号清晰坚定、一锤定音。
经得起历史考验和实践检验的现代化之路,就是我们要选择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一代代接力奋斗、一次又一次摸索出来的。现代化在中国得以生根发芽的社会土壤,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突破重重阻碍拼来的;建设现代化的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也是我们万众一心、不断拼搏奋斗得来的。百年来,每一步都走得极为艰辛,但也极为牢靠和坚实。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证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还在忧虑何时才能生产出自己的汽车、飞机和坦克。而今,我国的高铁运营里程稳居世界第一,航天技术不断刷新世界纪录,中国用几十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在巨大成就面前,任何试图误解和歪曲中国式现代化的言论都单薄无力,这也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符合中国国情和理想目标的现代化之路,就是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下去的道路。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上才知道。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长期以来,一些观点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其他国家只能按图索骥、亦步亦趋。历史已然给出答案,我们曾尝试向英国学、向俄国学、向美国学,从“采西学”“制洋器”,到实业救国、科技救国,再到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们使现代化展现出一幅全新图景。我们坚决不走过往一些西方国家战争、殖民、掠夺的老路,也摒弃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严重、物质主义极度膨胀的现代化。我们所追求的是全体人民都能共享共有现代化发展成果,文化艺术欣欣向荣、人民精神生活丰富美好,我们的家园幸福而和谐。
1月31日,满载着货物的列车从铁路金华南站鸣笛启程,经阿拉山口铁路口岸出境,驶往11000多公里外的匈牙利布达佩斯
中国式现代化道阻且长但前途光明,现在就是我们开拓进取、为之奋斗的最好时代。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必然布满荆棘,中国人口规模超大,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
但我们有科学指引和充分准备。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我们还要学会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等等。过去,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也同样会是一片光明。
三
“中国式现代化”,一头连着中华民族的“大梦想”,一头连着每个家庭、每个中国人的“小日子”,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要知道,我们的现代化是“14亿级”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唯一文明历史连续未断的国家实现现代化,难度不可谓不大。
就拿中国特色之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来说,总书记指出:“光是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还有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问题,哪一项解决起来都不容易,哪一项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数字。”更何况前路还有很多急流险滩,再加上“新冠病毒”“俄乌危机”等“加试题”不断,我们该怎么办、该往哪里走?
路在何方?其实路就在脚下。
就在这堂充满战略远见和哲思智慧的课上,总书记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好6组重大关系的路标和顽强斗争的灯塔。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探索性事业,还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既然是探索、要开创,就要胆子大一点、行动快一拍、想法多一些。
“去大胆探索”而不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党的二十大已经作出“顶层设计”,再加上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形势一日千里,慢人一步就步步难追、差人一招就招招难敌,必须“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让中国式现代化真正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
掌握好方向就是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特别是大“疫”三年之后,有些人没了信心、丢了斗志,有些人片面强调要“市场有为、政府无为”,甚至有些人刻意强化“市场经济”,弱化社会主义。试问一下,没有党的领导,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我们靠什么和西方抗衡,对方掐我们脖子,对我们极限施压,甚至无端“绑架”,这些是能用一般的“市场规则”来解决的吗?
开创性的事业需要更硬的肩膀、更大的担当。履职与担当是不一样的,担当绝不只是干好本职工作,而是要想办法去承担可能存在风险、别人不敢做不想做但应该做的事情。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很长,会不断遇到前人未涉足的“盲区”、有碍社会发展的“禁区”、矛盾错综复杂的“难区”,如何不断提升能力、增强本领,只为干成想办法、不为不干找理由,做到应该做的事情,顶着压力也要干,必须负的责,迎着风浪也要担,这才是真正考验领导干部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苏轼《思治论》中的一句话:“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并阐释道:“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但路虽远,行则将至,历史本就是勇敢者创造的。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