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良好创新生态也是营商环境

字体:
—2025—
08/08
10:17:33
2025-08-08 10:17:33 来源:浙江宣传

  如果通往目标有两条路,一条是宽阔平坦的大路,一条是荆棘密布的小径,你会怎么选?

  创新,就是一条荆棘密布的小径,却关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兴衰。

  放眼世界,创新的竞争,早已不是技术、项目或人才的单项竞争,说到底是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的竞争。我们常说要优化营商环境,其实良好创新生态也是营商环境。

图片

在杭州宇树科技展厅内,宇树人形机器人G1展示左手飞吻动作 图源:新华社

  一

  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在其《有为与有效》书中说,“创新可能不是被计划的,但一定是被哺育、引导和催生的”。

  从今年年初开始,一连串的创新成果在杭州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学者说道:“这并非奇迹使然,而是创新生态的直观体现。”政府、企业、高校等主体都是生态系统中的有机分子,一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创新是一项包含了科研、技术、产业、人才、制度等内容的系统工程。良好创新生态是多元主体的系统性繁荣。从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到落地面世的产品,如果没有“产学研用”的环环相扣,没有政策与资本的合力托举,再精妙的创新构想也很难生根发芽。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需要各类创新主体实现互动链接,从而形成“大气候”,让创新得以落地。

  从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到云深处科技“山猫”全地形越野机器人,再到DeepSeek,这场常为人们乐道的科技“旋风”并非倏忽而成,恰恰是浙江、是杭州在创新生态上数十年如一日的细心耕耘和耐心积累。

  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率先打响了“数字浙江”的发令枪。而当年,杭州每百户居民家用电脑联网还不到2户。他还明确为“天堂”杭州赋予新定位:过去是“风景天堂”“西湖天堂”,下一步是“硅谷天堂”“高科技天堂”。在这种超前战略思维的引领下,杭州这座婉约秀美的江南名城从此注入了创新为先的城市气质。正是“数字浙江”这盘布局了20多年的大棋,让无数企业在这片科创“雨林”中大展拳脚。

  在浙江,从鲁冠球、冯根生等老一代企业家,将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跨国集团,到后来的阿里巴巴,以及如今风头正盛的“新四军”在数字技术等新兴行业开疆拓土,浙江的科创生态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图片

7月24日,在位于金华市金义新区的润马光能科技(金华)有限公司5G车间,自动化设备在生产光伏组件 图源:新华社

  二

  去年,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列为科技强国必须具备的5个基本要素之一。

  在创新生态中,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而构建创新生态最关键的主体就是政府。作为创新生态的建设者和养护者,政府通过“施肥”“翻土”“除虫”等方式,不断优化生态系统,除了帮助原来的创新主体成长外,还能吸引新物种加入其中,丰富生态系统,诞生更多可能。

  那么,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应该是怎样的?在笔者看来,有三个方面比较重要。

  打造“价值高地”,而非只是提供便利。有些人认为,改进服务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比如通过降低时间成本、制度成本、税费成本等,让企业办事更加方便。然而,良好创新生态的价值不止于此,它还要更多在“增值”上做文章,包括如何研发新技术、如何转化新产品、如何开拓新市场等,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比如,浙江省委提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就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的务实之举。

  追求协同共生,而非简单堆砌要素。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创新生态,能让各类要素自然生长、相互成就,形成一种难能可贵的动态竞争力。在浙江,梦想小镇、艺尚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游戏科学所在的艺创小镇便集聚了3000多家文创企业。同时,“疯狂星期四代码日”“创业者夜宵摊”等一系列活动,令企业家们有了并肩作战的默契。在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下,龙头企业、独角兽、小企业以及大学、科研机构等,能在创新生态中找到自身位置、发挥各自特长,催生出更多新业态新产业。

  善于孵化种子,而非盲目“移栽大树”。良好的创新生态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靠照抄照搬就能有的。政府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把每一个项目都当作种子来孵化,做长期主义者,而不是试图一次性“移栽大树”。像群核科技创业初期便获得了150万元的无偿支持。杭州科创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投未来”,截至2025年1月底,累计投资杭州初创期企业977个(家次)。正所谓“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一锨土一锨土堆筑,才能建起高楼大厦。

图片

杭州梦想小镇 图源:“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微信公众号

  三

  如今,中国科技频频成为全球焦点,中国智造屡屡圈粉海外,这背后正是创新生态在释放价值红利。然而,当越来越多期待涌来时,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创新生态的培育依然任重道远。未来科技竞争的焦点,不再局限于某项技术或某款产品,而在于整套创新生态系统成熟度的深层较量。

  那么,打造更优创新生态、赋能更优营商环境,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既要“顶天立地”,又要“铺天盖地”。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的多样性越高,这个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同理,在一个创新生态中,主体多样性是其持续迸发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础。

  一方面,要“顶天立地”,就是说培育领军企业,发挥引领作用,进一步做大基本盘。另一方面,作为经济体系中最为活跃、最具潜力的创新主体,“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正因其“小”,更易受到融资难、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的困扰。政府不能热衷于做“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愿意“雪中送炭”。想方设法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在经营环境方面持续改善,在市场竞争方面维护公平,为它们提供强劲支持和足够的发展空间。

  既要“破壁流动”,又要“精准滴灌”。要素的配置效率决定创新生态的活力。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不仅要能“聚得起来”,也要能“转得起来”。

  这就要加强“软环境”的建设,着力破除制约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藩篱,让要素像水一样流动。比如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和原创技术众多,但转化难度大,企业可能缺乏资金、技术、人才,但创新转化动力强。通过校企协同、人才互聘等机制多方联手,就能把市场需求转化为创新供给,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与此同时,要实现要素匹配的靶向性,如在金融层面构建与企业发展阶段适配的资本供给链,让耐心资本与创新同行,在人才层面加强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匹配。“破壁”打通梗阻、“滴灌”适配需求,各类要素方能释放出“1+1>2”的效能。

  既要“有求必应”,又要“无事不扰”。好的种子遇到土壤肥沃的环境,自然会冒出来。这个环境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要靠政府的精心培育。如果说“有求必应”代表的是政府的主动作为,“无事不扰”则代表着政府对市场规律和企业发展的尊重。两者相辅相成,最终转化为企业发展所需的“阳光雨露”,既抵御市场失灵风险,又释放主体探索活力,共同守护创新生态蓬勃发展的环境。

  过去十余年间,浙江政府通过“四张清单一张网”、“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化改革、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疏通痛点堵点,优化为企服务。当前在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围绕“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全力打造更优营商环境。一家位于余杭区、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机器人公司负责人曾感慨,杭州政府贵在有“边界感”,有问题会及时提供服务,但不会随便打扰。

  创新这条小径,通往的是风光无限的高峰。良好的创新生态恰似在路途艰险处提供可靠支撑,让更多人敢于向山顶进发,在险峰之上收获独属于自己的旖旎风光。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