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书房”招牌不能一挂了之

字体:
—2023—
03/23
10:04:53
2023-03-23 10:04:53 来源:浙江宣传

  在浙江,各种各样的“书房”已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载体,有布局农村文化礼堂的农家书屋,有依托于现有阅读机构增加模块的“杭州书房”“浙江书房”,还有各种特色主题的专业书房,如“红旗书屋”“南宋书房”等。

  “全民阅读在线”显示,目前全省有各类“书房”近2.5万个。这些“书房”,给热爱阅读的人更多选择,也是浙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的体现。

  但这本“好经”在“念”了几年后也出现了一些“跑冒滴漏”现象,有些“书房”迷失了方向,从一开始的满腔雄心壮志变成了后来的放任自流,挂上去的一块块牌子也成了摆设。

  “书房”,该如何让群众愿意来、待得住,真的把它当作自家书房呢?

  一

  书房,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非常神圣的地方。尤其对读书人而言,这里不仅是其读书写字、思考人生的地方,更是与同好者交流志向、观察天地的场所。

  一间书房,一方书桌,反映着主人的品位和阅读偏好,代表着读书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在推广全民阅读的过程中,书房就走出了小天地,成为所有爱书人能够读书、交流的大众文化空间。

  然而,“书房”数量一多,难免出现各种情况。

  有的“书房”只是空有一个名头,真正走进去,里面可能连本书都找不到。像是有家号称开在山峰之巅的“书房”,开业宣传做得声势浩大,时间一久,不仅门户紧闭,里面还堆满了矿泉水瓶子,“书房”功能早已丧失。

  如今,走网红路线的“书房”越来越多,但不少只想着怎么出名,没有静下心来打造内容。它们往往装修豪华,书墙高高摞上天花板,样子很好看,读者却够也够不着;专门搞了各种各样的阅读区域,却只适合打卡拍照,不适合久坐阅读,有悖于阅读服务大众化的导向。

  在农村地区,有些“农家书屋”常年上锁,只在领导来视察时才开门点灯,书架上的书籍也陈旧破烂,开了跟没开一个样。村民摇摇头说,就算开门了,也没有兴趣去看,还怕小朋友被灰尘呛到。

  种种“假把式”的“书房”,不仅对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与热情没有裨益,还浪费了装修成本、政府补贴等公共资源,甚至影响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全民阅读”也已连续10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促进大众精神生活更加富裕的有力支撑。

  一边是社会各方面推动全民阅读,重视“书房”等阅读场所的建设;一边是有些“书房”成为了摆设,处于牌子一挂了之的状态。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比如,定位分析不清。对于“书房”如何发挥作用的理解不到位,把书定位成摆设品与附庸物,将阅读边缘化。于是,“书房”本身应该承担的养成阅读惯性、营造读书氛围、传播优秀文化的使命就被弱化,阅读对读者、用户的吸引力也日趋削弱。

  比如,盲目追求流量。一味把吸引流量作为初衷,用各种手段把书店打造成花哨的“网红书店”,不考虑“网红”如何“长红”。这是想一口气吃成个胖子,是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书房”是需要流量、人气,但更需要静水流深、日积月累。为了喧嚣的人气而放弃文化底蕴,气散了,书店也就没落了。

  比如,运营能力缺乏。“书房”是文化阵地上的枪炮,需要特色文化活动及专业的选书配书来持续提供“文化弹药”,这对从业者有着专业素养要求。从业者要爱书也要爱看书,对这个行业的动态及时了解,对某些领域有专业涉猎;也要接触互联网文化,懂得紧跟热点,将热门事件的文化内核与“书房”的展陈、活动结合,让读者常逛常新。

  远看华丽、近看模糊、内核松散的“书房”,无法吸引“挑剔”又时间宝贵的读者,人气的下降又将带来新一轮的恶性循环,最终就形成了“有书有房却无客”的尴尬局面。

  三

  在打造各类“书房”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少数“书房”招牌一挂了之?这需要各方形成合力。

  湖州南浔区练市镇布谷里文化街区的城市书房对运营者而言,需要利用场景特色提升文化阵地的吸引力和利用率。笔者认为,以下几句话值得思考:

  贴近性是“书房”的底色。建立“书房”的初衷是为市民、村民提供服务,让他们走出家门几步路就能看书、借书、听讲座、进行交流互动。这需要对所在地的人群需求有精准定位。

  去年,杭州图书馆整合社会力量和各方资源,试点开设了20个邻里图书馆,把位置选在了社区及周边楼盘,将人群精准定位为“一老一小”两个族群,为他们提供适合的书籍及公益性阅读活动,形成“即刻抵达的书香空间”和“触手可及的书籍与活动”,将阅读蔓延到城市的“毛细血管”。

  独特性是“书房”的生命力。互联网时代,“书房”的“人设”同样重要,这依赖于大量同类型的文化活动形成集聚效应,让人一提便知,形成参与文化活动的“路径依赖”。

  比如温州用“全开放、纯公益、24小时不打烊”的标签打响了城市书房的品牌,立了一个“全国第一”的人设,成为各地效仿的标杆;杭州背靠御街的南宋书房,通过举行大量与两宋文化相关的分享、交流、展陈活动,立住了“弘扬宋韵文化”这个人设,给自己贴上了独特的标签。

  多样化是“书房”的续航力。面对新生代读者的需求,运营者要打破单一的固化模式,以“场景、体验感、多元业态”为关键词,将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新型文化业态有机融合,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空间。利用运营模式的迭代来增强软实力,用专业水准的人才培养提升书房的创新力,形成良性循环。

  比如,桐庐青龙坞里的放语空乡宿文创综合体,依托15家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公司,将民宿、艺术空间与品牌书店有机结合,为当地村民、到访游客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开辟出另一条发展之路。

  而主管部门当然不能一授牌就做“甩手掌柜”。要以高站位为基准,为各家“书房”运营提供专业的指导与政策解读;以强服务为目标,组织各层次的培训交流,培养合适的管理人才,提升书店整体水平。此外还应以质量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优胜劣汰,不合格就摘牌,优秀的予以政策倾斜与奖励。

  读书要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打造有浙江标识的各类“书房”也须如此。唯有这样,政府投入到全民阅读的资金,才能用在刀刃上、花在实效处;老百姓才会买单,才能更爱走进“书房”,更爱拿起书来读,全民阅读的氛围才能更加蓬勃。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楼怡霖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