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跟着古人去读书

字体:
—2023—
04/24
10:02:30
2023-04-24 10:02:30 来源:浙江宣传

  这两天的浙江,书香味更浓了。昨天,为期3天的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在杭州拉开帷幕,30余项活动带人们共享开卷之美。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读书的传统。比如四大发明中的两项——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都跟书籍、阅读息息相关。中国历代先贤对读书也有很多真知灼见,这对于生活在数字时代且习惯了刷屏的我们也有不少启示。

  今日且让我们跟着古人去读书。

  一

  该如何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呢?这方面,古人的智慧太多了。

  如果说自己没时间读书,那么“悬梁刺股”“韦编三绝”会让你面红耳赤。头悬梁的是汉朝的孙敬,读书时“晨夕不休,以绳系头”;锥刺股的是战国的苏秦,读书欲睡时“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是个十足的狠人;“韦编三绝”的是孔子,竹简翻得太狠,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

  如果嫌弃读书环境差,“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会让你无地自容。偷光的是西汉的匡衡,“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终成一代大家;囊萤的是东晋的车胤,“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读书,用萤火虫的光解照明之困;映雪的是东晋的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如果埋怨平时工作重,“牛角挂书”“负薪读书”则会“刺激”你重拾书本。隋朝的李密,赶路时把汉书挂在牛角上,坐在牛背上看项羽的故事,成了“牛角挂书”的主角;汉朝的朱买臣,家里一直贫穷,到四十多岁还没出路,边砍柴边看书,到五十多岁终于功成名就,改变命运。

  从阅读到成才,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天才也不例外。如杜甫,是“读书破万卷”后才“下笔如有神”;于谦是“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和书每天如胶似漆;颜真卿更是日夜苦读,“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连苏东坡这种天纵之才,也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靠辛勤抄写,一段一段背诵,方才将《汉书》倒背如流。

  少时不读书,老了总会后悔,如颜真卿所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方面,感到沉痛的当数南北朝时的沈攸之。他晚年就常常感叹:“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沈攸之是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德清)人,南朝宋时名将,晚年尤爱读史书,常有所得,经过宦海浮沉,终于有此领悟。

  二

  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贺信,“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读书光有态度还不够,得讲究方法,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善读书”。

  现代人工作节奏快,读书时间不一定多,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是“三余法”。三国的董遇,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别人反驳他哪来这么多时间,他说可用“三余”时间来读——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而同样异曲同工的还有宋朝的钱惟演,他平生嗜好读书、手不释卷,“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轻重缓急分得明明白白;而欧阳修受此启发,也总结出自己读写时光的“马上、枕上、厕上”说,把碎片化时间全部利用了起来。凡得空闲,皆可读书。

  “三余”“三上”是抢时间的,而朱熹的“三到”则给出了具体方法。现代人习惯了图文阅读、视频阅读,但可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离深度阅读、沉浸式阅读越来越远。这时,朱熹读书的“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就很重要了。当然最重要的是心要到,心到了,眼和口自然到了。到了近代,又有学术大家增加了“手到”和“脑到”,变成了“五到”,是对抗浅层阅读的不二选择。

  光会读还不行,读了后还得思考,不然就会迷惘无所得。诚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也不赞成把书当成圣经宝典,而忘了自己的思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自己一人偷着读,古人也不答应,得找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礼记》就明确提倡“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指出了当“宅男”佛系读书的坏处。而曾子更是强调“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要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共读中一起成长。

  三

  不过,也有人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不要信,只要人类文明尚存,古今同理,一切就如清朝时浙江吴兴人姚文田所说的那样:“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不可否认,读书的现实目标和崇高理想可能会闹起“矛盾”。比如,最世俗的倡导来自《励学篇》,相传是大宋天子宋真宗写的,“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首诗虽有劝学的功能,但也难逃有过分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之嫌。

  这和古人正统的读书观一比,显得俗不可耐。宋朝的司马光就反对这种功利观,他在《与薛子立秀才书》中义正辞严地反驳:“士之读书岂专为利禄而已哉?”就更别说我们熟知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了。

  儒家给读书设计了一条“升级打怪”之路,将个人成长和家国理想融合在一起,就是《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体的精神充盈循序渐进到政治理想的实现。

  现代中国人读书若是立志,可概括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学更多的东西,强大自己,用知识改变命运,让自己过得好,让家人过得好,这是现实需求;第二重境界,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会和自身、和世界相处,学会诗意地栖居,这是精神需求;第三重境界,心怀“国之大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出点力,这是理想需求。

  正如有人说,“我读书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也有人说,“我读书是为了让家乡摆脱贫困”,等等,其实都有其自身道理,每个人读书,都能从中收获自己想要的东西。读书,可为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可为丰饶脚下这块土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好书之乐、世界之大、时代之问,都值得好好去探索。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孙婧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