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大陈岛留下的不只是传奇

字体:
—2023—
06/13
15:06:01
2023-06-13 15:06:01 来源:浙江宣传 台轩

  浙江东海之滨的一座小岛上,岬角和海湾交错,海浪常年拍打着礁石,哗哗作响。1956年1月31日,距离农历春节还有十来天,一只又一只小船摇摆着渐渐靠岸,船上是一个个紧挨着的青年人。

  在海上颠簸5个多小时后,那些青春的脸庞透着一丝慌乱。但当身着军装的人卷起裤脚下到冰冷的海水中,把他们轮流背上岛时,他们的眼神顷刻间笃定了起来。

  这座小岛,就是彼时解放不久的大陈岛;这群青年,则是首批响应团中央号召的志愿垦荒队队员。从1956年1月到1960年,前后有5批467名来自温州、台州的青年陆续上岛,在浩瀚东海创造了一段垦荒传奇。

  当年,第一批垦荒队女队员乘着小木船在解放军搀扶下上岛,当时连码头都没有,船没法靠岸,解放军背着她们上岛

  如今,当年的垦荒者早已双鬓斑白,但青春的气息却始终洋溢在这座小岛上。60多年前,这群年轻人为什么要来到这里战天斗地、辛勤耕耘?今天,望着东海的滚滚波涛,我们又不禁要问:垦荒精神为何永远不老?

  一

  大陈岛面积不大,却历来是浙江东南海域的要塞,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时间拨回至1955年1月,解放军攻克一江山岛,大陈岛失去了外围屏障。此时,盘踞于此的国民党当局被迫实施“大陈撤退”计划,带走大陈及邻近岛屿的渔民百姓,将遗留的码头、渔船悉数毁坏。自此,这里沦为了亟待重建的“死岛”。

  大陈岛收复后,人民政府立即开展重建工作。1956年起,因为祖国需要,年轻的面孔们来了!

  但初到大陈岛,当垦荒青年们正准备大干一场时,却发现这里“危机四伏”:“山里都是铁丝网、地雷,没有一座房子是好的”“强台风正面袭来,巨浪滔天、暴雨倾盆,牲畜四处奔跑,住舍墙塌瓦飞”“岛上唯一的水库被炸了,淡水资源极其匮乏”……

  有困难就去克服,有问题就想方设法解决:山野地雷密布,他们尝试放养家畜引爆地雷来排除危险;岛上物资匮乏,他们便因地制宜筑坝蓄水、开荒种菜,曾经锄头都没摸过的年轻人成了满手老茧的庄稼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陈岛附近海域是东海渔场,年轻人就组织起了渔业捕捞队,远征大海深处……

  青年垦荒队员在长满杂草的山坡上开荒

  短短四年间,垦荒队在岛上新开垦土地1000多亩,修建房屋2000多间,渔业捕捞量增长了6倍……他们用热血和汗水换来了这座小岛的新生,让曾经的废墟焦土又变成了一颗热闹繁荣的“东海明珠”。

  1960年7月,在完成重要任务后,他们有的参了军、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开始创业,更有人把家安在了这片奋斗过的热土上。

  二

  一种精神之所以能有穿越时空的强大感染力和影响力,关键在于独特的辨识度和宝贵的精神品格,因为它们为人们在前行的道路上提供着生动的映照。

  《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2006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台州市椒江区大陈岛慰问老垦荒队员。“大陈岛开发建设大有可为!”习近平同志对老垦荒队员的奉献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指示。

  面积不到15平方公里的大陈岛,一直是习近平同志心中的牵挂。他先后两次给大陈人回信。2016年,12名老垦荒队员的后代,收到了习近平同志的回信。“60年前,你们的爷爷奶奶远离家乡,登上大陈岛垦荒创业,用青春和汗水培育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

  这场海岛上的奋力耕耘,成了一批批年轻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段鲜活动人的启示。

  大陈岛垦荒队员举着队旗合影

  比如,不骛虚声的踏实。细看“垦”字,以“土”为基底。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正是垦荒最直抵人心的特质。如今,一位老垦荒队员依然记得,当年年仅17岁的他,被街头横幅上的一句“同志,你为社会主义做了什么”深深触动,毅然报名登上了前往大陈岛的船只。“劳动光荣”“艰苦奋斗”,往往是老垦荒队员回忆中的高频词。

  比如,敢为人先的勇毅。大陈岛垦荒是那个年代全国仅有的海岛垦荒运动,垦荒者往前人所未往、创前人所未创,身先士卒、冒险探索。比如,面对疾风骤雨、海浪滔天,他们组成渔业捕捞队,豪迈地喊出了“冲破浪涛,征服海洋”的口号,将知难而进、冒险开拓的海洋精神彰显得淋漓尽致。

  比如,无私奉献的情怀。大陈岛上,有人为了巩固海防,到最偏远的礁岩放牧多年;有人心系海岛建设,主动放弃了回乡升学的机会;大陈岛渔业喜获丰收,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但大家却纷纷放弃了分红,后来,大家用这笔钱集资建造了一艘在当时较为先进的机帆船。

  比如,赢得主动的自信。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永远是垦荒的最大动力:“有100个困难,我们战胜100个困难;有1000个困难,我们战胜1000个困难。”这股不服输的气质深深融入到了大陈岛的发展历程中。

  这些年,大陈岛曾先后面临渔业资源减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凸显等,但大陈岛人不怕困难,不停地“打怪升级”,从发展黄鱼养殖、发展风力发电到开发旅游观光,大陈岛在用更多样化的方式不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续写着新的垦荒故事。

  大陈岛垦荒精神纪念碑

  三

  或许有人会问,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丰富,为何依然要大力呼唤垦荒精神?

  2022年10月,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在今天,要继续走好新的垦荒路,笔者认为有三个关键词:

  一是“方向感”。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就要笃定一个目标。一直以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一段又一段垦荒传奇中不变的主旋律。在新疆,兵团人脱下戎装拎起锄头在天山南北,把亘古戈壁荒漠改造成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绿洲;在黑龙江,数十万转业复员官兵、科技人员、支边青年等,则让偏僻寒冷的“北大荒”变成了富饶的“北大仓”。

  当前,我国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矛盾和挑战,比如如何打赢半导体产业突围之战,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变被动为主动等,都需要更多人才发扬垦荒精神。

  二是“新生代”。充满活力的青年群体永远是“垦荒”的主角。60多年前,首批登上大陈岛的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顶着寒风庄严宣誓:“决不退缩,坚持建设,与英雄边防军一起,用辛勤的劳动,把海岛变成可爱的家乡!”大陈岛垦荒精神就像星星之火,今天依然在年轻一代的心中燎原。

  如今,“现代化的大陈”已启新程,成片的民宿客栈、海鲜排档、归港渔船,升腾起最美的烟火气。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片能让青年人活力充分迸发的土地,一定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抢占更多先机,不断创造更大的惊喜。

  三是“突破力”。今天我们对垦荒的理解,已不再是田间地头的拓荒垦殖,而是一个不断寻求突破,克服新矛盾、完成新任务、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每一项发明、每一场探索、每一次变革、每一次自我实现,都意味着一次新的“垦荒”。

  比如,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不仅仅是为科学本身开拓新的疆界,更是在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大陈岛垦荒精神不老,时代依然呼唤着它。也期待着在新时代,更多垦荒人迎难而上、接力前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