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文化管家如何“管”出获得感

字体:
—2023—
06/19
10:11:44
2023-06-19 10:11:44 来源:浙江宣传

  与城市里随处可见的演出、音乐会、展览相比,乡村里的文化活动总是显得格外珍贵,一台戏剧、一场露天电影,有时就足以引爆人气。平日里,棋牌、广场舞等往往占据了乡村娱乐生活的大头。

  要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只依靠文化下乡肯定是不够的。2018年起,杭州市萧山区探索推出文化管家服务模式,开启了一场文化服务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随后逐渐在全省遍地开花。

  今年,文化管家的服务模式进入第五年。在这一时间节点,进一步厘清文化管家“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有利于这一模式走好走远。

  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

  长期以来,乡村文化服务匮乏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资源配置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一方面表现在文化设施上,另一方面就体现在文化供给上。

  伴随着基层物质条件日渐丰裕,农村文化礼堂、乡村书房、文化中心等也越来越多,硬件设施短板逐渐得到了补齐。而如何解决文化供给这一“软件”问题,就成为填平城乡文化鸿沟的重要课题。

  文化管家这一服务模式,本质上是用市场思维进行文化内容和服务的供给侧改革。说白了,就是政府出钱聘请专业的文化团队,点对点为乡村提供文化服务,从而把优质文化资源更多引入乡村。

  在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全职的文化管家。他们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每周有一天时间进行集中的业务培训、任务领受、问题交流与梳理,其余四天则“下沉”在镇街文化中心、村社文化礼堂等进行驻点服务,成为活跃在乡间的“文化轻骑兵”。

  文化管家犹如链接城与乡的“文化快递员”,他们能提供更专业更丰富的文化服务,也能通过“驻点”更好地切中村民的文化痛点,精准、快速匹配村民的文化需求,让乡村的文化供给不再是处于“开盲盒”的状态。

  从一个区出发,文化管家服务模式逐渐被推广到全省各地。以杭州为例,2022年,杭州各区(县、市)农村文化礼堂入驻文化管家409名,共投入资金2497万元,举办辅导培训等活动7314场次,参与群众213万人次,同比增长291%。

  二

  文化管家服务模式看似简单,但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每一个环节都追求“合适”二字。

  一方面,要找到合适的人。要想授人以渔,自己先得是一个优秀的渔夫。要带领村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管家的专业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除了引入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之外,文联下属的文艺协会、歌舞剧团等,都是文化管家的重要后备力量。萧山区的26名管家中,90后有17人,18人拥有本科学历,多位毕业于浙江音乐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等。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才能带动村民从“灶台”走上“舞台”,从“牌场”走向“球场”。

  比如,萧山区戴村镇尖山下村文化管家,就带领村民以赴贵州支教多年的浙江省道德模范、乡贤杨明为原型,创作了小品《山谷回声》,获得2020年浙江省第三十一届戏剧小品邀请赛金奖。

  另一方面,要找到合适的“接口”。从专业到草根,是文化管家需要跨越的鸿沟。送入乡村的文化活动,如果只求“高大上”“新特奇”,却不符合村民口味,那是不会受到欢迎的。能人人参与、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才能真正满足群众需求。

  2022年,文化管家社会化服务内容推出了“个性菜单”分类课程配送行动,文化管家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接收村民提出的“点单式”心愿,从而实现“按需配送”。

  比如,萧山区党湾镇文化管家刘浩杰在走访摸底中发现,村民特别喜欢莲花落这种艺术形式,于是他组织了莲花落系列培训班,请省、市曲艺家协会的专业老师来村里授课。12期课程后,还形成了完整的节目,并在党湾镇各村“村晚”进行巡演。

  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专业的文化力量源源不断地注入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之中,实现了人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再次分配。文化活动日渐增多,也激发了村民更多的文化需求,村民实现了从接受到参与再到主动创造的角色转变,授人以渔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

  不过,丰富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引入文化管家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方式。笔者以为,就现状来看,文化管家服务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文化管家能否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与政府部门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然而,一些地方“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仍然存在,尽管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的口号喊得响,文化管家的制度也建立了,但在落实中却打了折扣,明星村有很多活动、其他村子受到冷落,为了迎接检查就办活动、平常日子就没活动。

  比如,从业人员良莠不齐。能够潜心扎根基层的专业人才并不好找,再加上大部分区县在文化管家项目上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造成文化管家在文化素质、服务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

  比如,一张菜单用到底。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群众的年龄构成、文化程度、生活方式不同,对文化服务的爱好和需求也不同。但有的地方为了省事,一张菜单常年不变,将“点单式”服务变成了“霸王式”服务。

  作家纪伯伦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如何完善文化管家这一服务模式,笔者认为,同样要回归初心——为乡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以此为目的,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市场思维不是放手不管。“购买服务”不是出了钱就行,还需要在服务内容、服务形式等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标准。钱要花在刀刃上,要切实提高老百姓的参与感、幸福感。

  文化管家不是有了就行。解决文化管家队伍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还要形成招聘与考核标准化、培训统一化的专业体系,将文化管家作为一个专业性的岗位来培训,引导他们既能开展雅俗共赏的文化项目,当好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也能与百姓聊到一起、打成一片,当好称职的基层工作者。

  点单式服务合口味也要有品位。基层文化服务的“菜单”需时时更新,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并且扩展文化服务的外延,尽可能覆盖更广的人群。如开展读书沙龙、文化展览等,吸引年轻人参加;加强村与村之间的联动,开展对抗性的体育比赛;在寒暑假为青少年定制特别课程,等等。

  应时而生的文化管家服务模式,为乡村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但用好这一模式,让文化管家更充分地发挥智慧与才干,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心安处是吾乡”。乡村文化活动不仅仅是一时的热闹,更是许多人难忘的乡愁记忆。在浙江,各地都在探索文化阵地运营的打法,文化管家模式只是其中之一。无论打法如何变化,目的始终如一,那就是从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出发,打造一个繁花盛开的精神家园。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