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沧桑的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千年古树。它们环云耸翠、浓荫遮天,无声诉说着岁月流转、世事变迁,也诉说着自己与自然、与文化、与人类的故事。
7月25日下午,在出席成都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青石古道历尽沧桑,夹道古柏林立成廊。习近平总书记停下脚步,驻足凝望千年古柏。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不禁要问,古树名木,为何被称为“活着的文物”?想要保护这一片片苍翠,又有怎样的时代密码?
7月24日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拍摄的张飞柏 图源:新华社
一
林无静树、川无停流。古树的价值,如今越来越能被人想得到、看得见、摸得着。
古树,是静默不言的山河印记,拥有丰富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在植物景观中,古树的地位可以说难以撼动。气候、土壤、生物等自然变化信息,长寿、释氧、适应性等优质基因,这些来自远古的“生态密码”,都藏在古树的年轮中。
它们是兼具历史性、人文性、观赏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因其不可复制性而弥足珍贵。典型的代表是老牌“流量网红”——黄山迎客松。其树冠如幡似盖,四季不衰,像一把巨大的绿伞,展现欲揽五湖四海、迎送八方宾朋的雍容俊美的姿态,成为黄山甚至中国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古树,散生于村寨、庙宇、深山、学府之中,镌刻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活得最久的树,可与中华文明之龄媲美。陕西省黄陵县轩辕庙内有棵古柏,高20米左右,周长7.6米左右,根株结盘,冠盖如伞。它叫“黄帝手植柏”,也称“轩辕柏”,距今5000多年,相传是轩辕黄帝亲手所植;可与之相媲美的“仓颉手植柏”也在陕西,位于渭南市白水县仓颉庙内,传说这棵柏树是仓颉当年在洛南时亲手种下的。
这些说法虽神话意味偏浓,但它们与当地的人文遗迹相辉映,诠释着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成为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在时光的磨砺下,古树静静见证着岁月长河的流淌,被赋予一段又一段情结、情思、情致。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喜怒嗔痴,古树成为人们重要的情感寄托。
在衢州市开化县金星村,有一棵千年树龄的银杏树。2006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金星村调研。金星村原党支部书记郑初一回忆,当看到银杏树根外露、树叶稀拉时,习近平同志很是心疼,他叮嘱大家,不仅要保护好这棵古树,还要保护好周边的古树、全县的古树。
于是,一场抢救银杏树的行动很快展开。如今,这棵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银杏树,已经成为金星村最亮丽的风景,孩童绕着古树嬉戏打闹,少年捡起一片落叶夹进书页,老人围坐在大树底下聊着家长里短。它凝视着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拍照打卡,也寄托着在外打拼的游子对家乡的朝思暮念……
衢州市开化县金星村拥有千年树龄的银杏树
二
去年9月,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它们有着各自的故事,并在更广的空间延伸着自己的生命力。然而,它们的生存状况等仍然面临着不少制约和挑战。从保护管理环节,笔者总结了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认识不足,只知其美却不知其“珍”。虽然国家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整体来看,社会关注度仍显不足,多数人对古树保护的认识仍停留在其景观价值,而非生态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上。
尤其是部分木质细密、花纹精美的树种,仅仅被视为园林绿化的好材料。一些地方在城市绿化中搞“形象工程”,盲目追求“古、珍、大”,导致“大树进城”一度成风,这其实是一种畸形的绿化需求,更遑论对这些“有生命的文物”的有效保护。
二是管理缺失,难以“对症下药”。一些不法分子为赚快钱铤而走险,瞄上了倒卖珍稀古树名木这门生意,导致大山深林的古树名木被挪窝倒卖现象屡禁不止。2600年的“古楠木王”被切块盗走,8株树龄在140年至500年的古樟木遭砍伐……多地曾发生砍伐贩卖古树名木案件,对古树保护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此外,不同古树的“脾性”不同,养护方式也大有不同。而在现实中,尤其是部分农村地区,大家有一颗爱护之心,却不知用何种方式去养护更科学。如一些千年老树被混凝土树池“重点保护”住,人为“过度硬化”让古树“无法呼吸”,反而导致古树叶黄枝枯,一天比一天憔悴。
三是经费不够,心有余而“金”不足。由于年代久远,又受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挤压,有相当比例的古树生长势头较弱,需要投入一定资金来养护,而且古树名木救治费用普遍较高,需要动用较多技术人员以及工程设备。而目前对古树保护特别是对濒危古树进行科学养护投入的资金还比较紧缺。
三
神州大地,古木众多。那么,古树的根系要如何才能更舒展、顶冠要如何才能更茂盛,这值得我们深思。
强化保护意识,与古树建立“君子之交”。保护古树,就是保护一座优良种源基因库,保护珍贵的、活着的文物。古树,不发一言、不移一寸。若想切实感受、保护、利用好古树,前提是和它们“交朋友”,建立平衡、和谐的观念。
比如,今年4月,湖南醴陵一中图书馆——一座山里的图书馆惊艳了世界。这座“树林图书馆”从63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美国缪斯设计奖”银奖。设计建造时,为了保护所在位置的树木,图书馆的大厅开了很多洞,让树干、树枝能够有空间穿过,走进图书馆像走进了树林,体现了人、自然、建筑的和谐共生。
湖南醴陵一中图书馆 图源:醴陵发布
更精细化管理,让古树“老有所养”。“树木”与“树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育人讲究因材施教,保护古树也是如此。有业内人士建议,对于古树名木,要进一步建立档案、设立标志,划定保护范围,落实管护责任单位和对古树的保护措施。
早在2017年,浙江就颁布了全省第一部专门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的政府法规——《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古树名木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一树一档的要求,统一编号,建立古树名木图文档案和电子信息数据库,让每一棵古树名木都有自己的“电子户口”。
此外,科技力量也可以作为一大“助力剂”,让古树的生机愈加鲜活。比如,合肥一座寺庙内的一棵百年银杏树,就被“穿戴”上了一套高科技装备——古树名木安全卫士数据采集测试仪,让古树数据“长”进“云”端,便于保护和管理。
借助市场力量,激活古树的“文化之魂”。历史是故事的集合,若能讲好古树故事,做好文旅结合的大文章,有望引来大流量。比如,北京在今年夏天推出了4条红色主题古树游线,让游客在观览李大钊烈士陵园等红色景点的同时,亦能领略到国槐、油松、侧柏等“绿色宝藏”的自然魅力。
前不久,脱贫茶树良种“白茶祖”入选100件新时代见证物名单。被安吉人民视作珍宝的古树“白茶祖”,至今仍在勤勤恳恳当着“打工树”。以她为母本开展的“白叶一号”种植,让这片土地长出了“金叶子”。白茶文创产品还被玩出各种花样,安吉白茶竹筒杯、白茶啤酒、白茶护手霜……白茶IP带火了一众业态,也让“白茶祖”当了一把跨越千年的网红。
树本无声。但有人说,站在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旁,能听见树的声音。那些千百年的古树,那如盖树冠下的枝叶颤动,那绵长根系的蜿蜒生长,是可以发出声音的,只是需要我们用心感知、用心倾听。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