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万年浙江”的双重打开方式

字体:
—2023—
09/02
12:01:00
2023-09-02 12:01:00 来源:浙江宣传

  如果将文化比喻成一条连接着历史和未来的生生不息的河,那么踏着这条自远古而来的河流,今天的浙江人会想起什么?

  答案可以从一场展览中找到。前两日,浙江省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之江文化中心正式启用,位于其中的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推出的《浙江一万年——浙江历史文化陈列》也随之亮相。

  展览重点展示了“浙江长兴七里亭遗址实证浙江百万年人类史”“万年上山文化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世界最早彩陶、中国最早农业定居聚落”“良渚文化出现城市和最初国家形态、世界最早水利系统,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成立”等,并将常年向公众展出。

  “浙江一万年”的展陈,让公众对浙江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多了解,也引人思考:“万年浙江”的历史文化谱系,该如何打开?该怎么读、怎么用?

浙江一万年——浙江历史文化陈列

  一

  “万年浙江”是浙江独一无二的文化标识,是对浙江悠久历史的精准概括。

  万年上山、八千年跨湖桥、七千年河姆渡、五千年良渚,构成了一个严密完整的考古证据链,这在一个省域的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沿着这条路,古越人大步迈进夏商周,创烧原始瓷器,炼出冠绝天下的青铜剑,勾践灭吴成为春秋最后的霸主。再往后,孙权建吴国,大运河南北贯通,南宋定都临安府,王阳明“集儒家心学之大成”创阳明心学。再至近现代浙江光复、红船起航……

  往事“越”万年,它们就像满天星斗,闪耀在历史的天空,成为浙江是“文物之邦、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的见证。

  “万年浙江”蕴含的文化传统和浙江精神,是对“何以浙江”最好的回答。

  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写道:

  “代代相传的文化创造的作为和精神,从观念、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孕育、形成和发展了源远流长的 浙江地域文化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精神,她滋育着浙江的生命力、催生着浙江的凝聚力、激发着浙江的创造力、培植着浙江的竞争力,激励着浙江人民永不自满、永不停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地超越自我、创业奋进。”

  这种传统和精神,来自岁月的积淀,来自一代代浙江人在漫漫长路上的不断求索。他们创造了璀璨如星辰的浙江历史,也在积淀和传承中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深深影响着浙江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直到今天。

  比如,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之所以在政策并无特殊、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省份之一,原因正在于此。

  二

  从万年中走来,浙江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历史巨著,凝聚着前人的智慧,见证着不同时期文化的裂变、撞击与融合。笔者认为,第一重打开方式是,读懂“万年浙江”。

  “串珠成链”地读。“从美丽的小洲(良渚)出发,过一个渡口(河姆渡),跨一座桥(跨湖桥),最后上了山(上山)。这是一条通向远古的诗意之路。”考古学家严文明,曾这样形容浙江考古的万年浪漫。

  读“万年浙江”,就要把这条“诗意之路”串起来读。一粒炭化的稻米,见证万年前上山先民走出山林、走向田园。漫长时光中,浙江大地经历了自然地理变迁,更经历了从史前文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与数字文明的发展进步。串联起来读、由点及面读,更能读懂文明薪火的生生不息、文明体系的海纳百川。

  “由远及近”地读。读懂“万年浙江”,不仅要从桩桩件件的大事中体味历史的厚重感,也要读懂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这个对话可以是个人层面,比如当面对生活中的困顿、难题,我们可以在与王阳明的“对话”中,找到“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的感悟;也可以是社会层面,以史为鉴,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中汲取智慧,从历代经济的繁荣与衰落中把握规律。善于倾听“远古的呼唤”,对今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小中见大”地读。浙江文化在中华文化版图中具有“启明星”地位,跨越万年,浙江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卷中留下许多的印记,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不论是古时钱俶遵循钱镠祖训,保境安民,纳土归宋,还是如今浙江呼吁各国携手打造海丝“朋友圈”,都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的彰显;不论是历史上浙江文化出现过数次繁荣发展的高峰,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表现出的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特质,都是中华文明突出创新性的体现。从“万年浙江”中,我们更好地读懂中华文明。

  三

  当然,今天的我们,不能躺在文明的殿堂里当“啃老族”。对于“万年浙江”,第二重打开方式是,用好这一鲜明而独特的文化标识。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常常看”,充分展示并打响“万年浙江”的文化品牌,让公众在了解历史中增强文化自信。一方面,用足用好现有的展陈场馆和展陈手段,让公众在“常常看、反复看”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万年浙江史;另一方面,创新传播方式,融合多媒体资源,拓展传播渠道,让“地下的气象万千”成为“眼前的精彩纷呈”。

  这方面,一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三星堆遗址之所以能成为考古界“顶流”,除了成果重磅,展示、传播手段的创新同样功不可没。

  在省内,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杭州国家版本馆、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等,将展陈与环境相融合,吸引很多年轻人前去打卡,其经验也给人启发。

  二是“深深挖”,继续深挖浙江历史,并赋予其时代新意。不断加强考古发掘和对出土文物的研究、整理、阐释,梳理文明脉络,提升文化内涵,让“启明星”更加明亮。

  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经过18年接续推进,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以《宋画全集》为例,项目组充分依靠各方力量,系统梳理、广泛搜集国内外文博机构收藏的千余件五代两宋辽金时期传世画作,让宋韵文化绽放出新光亮。

  三是“时时用”,涵养“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用好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文化标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将更富足。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之物有许多打开方式。比如,在新开放的之江文化中心,市民游客在现场就能体验到拓印、香篆、点茶等,多彩的非遗活动让传承千年的技艺不再遥远。

  再比如,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莲莲”和“宸宸”,以毛绒玩具、钥匙扣、盲盒等形式“现身”,“三小只”可爱的形象深受消费者喜爱,成为传播亚运文化、普及亚运知识的载体,展现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一边读,一边用,在读中用,在用中读,让浙江历史文化的活水流出场馆、书籍、古迹,流进日常生活中、具象到行为习惯里,我们就将拥有更足的信心、定力和底气。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