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200万字文本里的申遗故事

字体:
—2023—
09/06
10:26:24
2023-09-06 10:26:24 来源:浙江宣传 杭轩

  2018年1月27日凌晨,北京飞往巴黎的飞机上,有三名来自杭州良渚的年轻人,随身携带着4件超重的行李。为了能让“超规格行李”带上飞机,出发前,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特地开具了给航空公司的沟通函。

  为何不托运而一定要随身携带?这是因为这里面装着的文件事关重大,直接关系着良渚古城遗址能否申遗成功。他们此行之目的,是将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文本护送到位于巴黎的世界遗产中心总部,该文本包含20件资料、200余万字、厚达5330页,重约50公斤。

  申遗文本

  一年半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北京时间2019年7月6日,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项目申遗成功,全国欢腾。申遗文本为何如此重要?申遗文本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

  申遗文本,是递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申报材料。良渚古城遗址是什么样的?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哪一条标准?未来又会如何进行管理和监测……所有问题都需要通过文本一一说明。申遗的评审专家所看到的良渚,就是申遗文本所呈现出来的良渚,并以此作为评判依据。

  时间回到2012年,申遗文本编制工作启动。最初计划中,申遗文本仅针对狭义上的良渚古城遗址来编制,然而事情在2015年发生了变化。那一年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迹重见天日,考古证明了它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世界最早的防洪水坝系统。

  水利系统的发现,对良渚考古来说是个莫大的好消息,但却给正在制作的申遗文本出了个难题。文本需要重新调整申报角度、价值提炼等重要内容。但是,在时间上,距离提交预审文本的规定日期已不足半年。

  这半年里,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几乎投入了全部力量,他们联合申遗文本专家、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最新、最具有说服力的“良渚故事”一字一句从头完善。

  申遗文本修编过程

  最后的冲刺发生在北京。2017年12月底,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根据前期提交的预审文本,向中国出具了一份中期评估报告。根据这份评估报告,文本要再次进行修改。更为麻烦的是,因为中文版还没定稿,翻译工作还无法进行,而2018年2月1日,这是提交最后正式文本的时间。

  怎么办?一个来自杭州的5人小组进驻北京一家排版公司,与各方同步展开修改、翻译、排版工作。经过21天冲刺,这部承载着良渚后人使命与梦想的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正式文本终于审校完毕,杀青付梓。

  文字背后,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一代代考古学家的艰辛探索,一位位遗产保护者的无私奉献,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坚持不懈的决心和投入,他们的期盼简单而纯粹: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二

  根据《实施世界遗产保护公约操作指南》,世界文化遗产的具体评定标准共有六个,符合其中任意一条(除了第六条不能单独存在)就可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文本,就是申遗过程中的“说明书”和“承诺书”。申遗文本的内容,说明了良渚古城遗址的典范价值与见证价值。

  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重设计的良渚古城,占地630多公顷,在空间布局等方面展现出东亚早期城市文明的一些规划特征,包括“藏礼于城”和“湿地营城”两个方面。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部分营建技术沿用至今......

  古城、水利设施、玉器、水稻种植……这些符合世界申遗标准中的标准3和标准4,即“能为延续至今或已经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特殊的见证”和“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申遗文本中,还展现了中国保护良渚古城遗址的决心。

  世界遗产名录并不是终身制,历史上有过世遗因为保护不力被除名的先例。保护的有效性、真实性、完整性,是世界遗产审查的重要标准之一。

  良渚古城遗址距离杭州主城区仅20余公里,如何解决经济发展、群众生活与文物保护的矛盾?

  201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发文批准《杭州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之后,随着考古发现不断推进,保护区范围不断扩大,杭州先后制定修订了10余个系列规划,实现了全域规划管控。相关规定和办法一一记录在文本中,为大遗址保护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申遗文本照片

  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申遗文本制作过程,实际上也是对良渚古城遗址的世界遗产价值梳理、认知到确认的过程。

  在文本制作的同时,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工程也在进行之中,这两条并行的线交织在一起,推动着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进程。

  在参与良渚申遗的专家看来,除了说明和承诺之外,申遗文本还有一个重大的意义:为文明判断提供了全新的标准,改变了西方以往将“文字、金属、城池”作为“文明三要素”的理论。

  申遗文本中有一句重要的定论:良渚古城遗址可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独特的见证,具有世界突出普遍价值。

  在纸质的申遗文本之外,实践中还不断书写续集。当年被写进申遗文本中的理念思路,也在一代一代“良渚人”的接续努力下不断成为现实。

  比如遗产保护。良渚构建起“专职机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大遗址保护“特区”模式,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保护标杆地。比如遗产展示。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瑶山遗址公园、老虎岭水坝遗址公园相继开放。比如文化传播。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逐渐形成了“文明朝圣之旅”品牌,周边连带发展起来的休闲旅游、文创产业、民宿经济、民宿文化等业态欣欣向荣。

  从1936年杭州青年施昕更发现良渚黑陶,到2019年良渚申遗成功,再到今日良渚之欣欣向荣,在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接力跑中,每一棒都无比重要、责任重大。

  5000年前,先人塑造了中华文明,5000年后,这段关于文明传承的故事,正在续写。

  【档案资料】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文本,囊括申遗文本正本、附件材料、大比例尺地图和光盘,客观呈现了良渚遗址发现、发掘、研究、保护、传承、利用的历史全景。现存于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档案室。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