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浙东运河“淌”出的文化长卷

字体:
—2023—
09/27
09:11:55
2023-09-27 09:11:55 来源:浙江宣传

  中国大运河,贯穿古今、连通南北、跨越江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是地理之河,更是文化之河。

  9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他步行察看古运河河道和周边历史文化遗存,详细了解浙东运河发展演变史和当地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进大运河保护等情况。他强调,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浙东运河位于中国大运河的最南端,西起杭州西兴古镇,流经绍兴,东至宁波甬江并注入东海。它与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一道,于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条穿越时空、绵延不绝的人工运河从何而来?它又“淌”出了怎样的文化长卷?

  一

  浙东运河的标志性河段是山阴故水道。《越绝书》记载:“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

  早期运河的开凿,多出于军事征伐的战略需要,山阴故水道的开凿也不例外。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熬”过了一段屈辱时光后,回归故里卧薪尝胆。他命范蠡围堤筑塘、蓄淡拒咸,建成了山阴故水道,为会稽绍兴城的经略打下了基础,为击败夫差、一雪前耻提供了可能。从那时起,开凿运河这一改造山河的交通水利活动,开始参与到中国历史的进程中。

  当然,浙东运河的开凿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接续尊重自然、改造自然、“整理河山”的壮举。

  东汉永和年间,会稽郡太守马臻筑鉴湖,改善了航运水利条件;到西晋时期,浙东运河迎来“关键一笔”,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凿西兴运河,将郡城与钱塘江、曹娥江等自然河道相连通,浙东运河至此初具规模。

  宋代,浙东运河迎来了辉煌时期。正如苏轼在《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状》中写道:“两浙之富,国用所恃,岁漕都下米百五十万石,其他财赋供馈不可悉数。”可见在当时,它对国家漕运的重要意义。南宋时期,由于宋室南迁,浙东地区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浙东运河因连通了临安与富庶的绍兴、明州等地,成为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多次修建,在宁绍平原这片土地上,浙东运河在航运、泄洪、灌溉等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浙东地区地势南高北低,钱塘江、甬江等多数自然河流由南向北汇入大海,而浙东运河却突破了自然“局限”,让更多河流被连接、更多土地被整合,让自然的原野变成人们耕作的家园。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推动建设浙东引水工程,曹娥江大闸正是那时开工兴建的。这也使浙东运河水更清、水量更丰沛,直至今日仍清波荡漾、流淌不息。

  二

  浙东运河,不仅是一条漕运通道,也是沿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商贸繁盛、人员往来,深深烙在浙东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肌理当中。

  比如,孕育了“璀璨明珠”。其沿线许多城镇或因运河而兴,或因运河而盛,如明珠一般“镶嵌”在运河两岸的城邑,市井繁荣、百业兴旺。像西兴古镇,作为浙东运河的起点,南北客商、东西货物都在此中转;浙东运河流经的钱清镇、柯桥镇等市镇,或是交通要道,或是经济重地。可以说,浙东运河就像一条蜿蜒伸展的“藤蔓”,而沿线大大小小的古镇,就像是这些“藤蔓”上结出的丰硕“果实”。

  比如,承载了“人文荟萃”。运河边的人们,与运河世代相伴,也使得众多古迹遗存、风物民情、诗篇传说,汇成了沉甸甸的运河记忆。绍兴黄酒的酒香,随浙东运河“漂”向远方;青瓷、绿茶和丝绸经由浙东运河、海上丝绸之路远播海外……这些,都在浙东运河的历史画卷上描绘出丰富色彩。

  比如,铸就了“文化品格”。浙东运河不仅哺育了沿线城市,也赋予这片土地独特的精神气质。行走在运河畔,我们总会联想起越王勾践主持开凿山阴故水道的故事,也联想起先辈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场景。像“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的“胆剑精神”,已深深融入绍兴人的血液;而聪明能干、恪守诚信、心怀赤子之心的宁波人,也带着宁波商帮的人文因子,乘风破浪闯世界。

  来自各地的人们,身份不同、装束各异,在这里居留、歇脚;四面八方的信息就这样“吹”进运河边人们的生活,进而懂得世界的丰富多彩,和而不同,也就更具了开放包容的胸怀、博采众长的能力。

  三

  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浙东运河是一条商贸交流之河,更是一条文化荟萃之河、古今交融之河,为我们理解“两个结合”提供了一个生动视角。

  此次浙江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浙江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曾多次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作出指示。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份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生动注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实文化根基,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认真作答。在这方面,各地已经作出了一些探索。

  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运河。大运河沿线,仍是浙江经济最为发达、文化最为繁荣、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如何在继续发挥大运河航运功能的同时,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加强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

  比如,浙江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了国内首部关于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省级地方性立法——《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段)建设保护规划》,划定运河流域生态红线,加强对运河沿线的文化遗址遗存、非遗和古村镇街区的保护修缮,全景再现古运河的千年风貌和独特魅力。

  传承发扬好运河文脉。运河文化历经数千年不曾中断、不曾湮灭,它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正如有专家说,“大运河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传承运河文化就是传承中华文脉。

  比如,浙江将运河文化的传承保护纳入文化研究工程,推出《浙东运河史》《杭州运河丛书》等专著;谋划建设了浙东运河文化园,以“古韵今作”的建筑手法勾画“浙东古运河长卷”,呈现浙东运河2500多年发展演变史,展示其人文历史价值内涵;而从更好演绎运河故事的角度,浙江还推出舞剧《遇见大运河》、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等。

  让文旅发展和运河保护双向奔赴。千百年间,大运河不仅发挥着通航运输的重要功能,更将运河两岸的自然风物与人文风俗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供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旅富矿。

  能否以运河带动文旅发展,以文旅发展促进运河保护?我们把视线北移,来到江苏扬州。近几年,扬州活态传承运河文化,加快推进文旅融合。比如,扬州古城中,各类传统非遗体验场所和咖啡店、文创店等新业态在老街上相互辉映、有机融合。

  保护运河文化的征程没有尽头。如何多角度、多形式讲好运河故事?如何阐述好运河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如何让更多人亲近运河、品味运河,享受运河边的美好生活?这些问号,都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地去拉直。

  唯有如此,才能让在时间深处“开枝散叶”的大运河,赓续今世繁华。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楼怡霖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