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名人故居如何“有面”更“有里”

字体:
—2023—
10/08
11:02:17
2023-10-08 11:02:17 来源:浙江宣传

  刚过去的八天假期,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国内出游人数达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假期旅游热不断飙升,在“出行大军”的旅游攻略里,除了大美河山、异域风情之外,还有一类景点——名人故居,也常常被列为“必去打卡点”。

  然而,打开旅游软件和社交平台,逛完故居就“拔草”的评论和帖子同样“满天飞”。有网友感慨,一座座名人故居看起来都“似曾相识”,除了拍照外,很难留下其他记忆点。

  一方面是名人景点的开发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则是不少游客乘兴而来,却不能尽兴而归。两相对比之下,不禁要问,有的名人故居游为何变了味?当我们走进这些故居的时候,到底期待收获些什么?

  一

  时光罅隙,斯人终逝。为纪念那些在历史上有过重大贡献或产生过较大影响力的名人,世人多善存或修复其生活过的住所场地,以便睹物思人、敬仰精神。当前,“故里游”“故居游”逐渐成为文旅消费的新赛道。名人故居为何能俘获年轻人的“芳心”?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这是走近传奇人生、读懂世间境遇的空间载体。人的“故”事、“居”的气息,“故居”二字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探访名人故居,往往能让人“坐上时光机”,一秒“代入其中”穿越过去,沉浸于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生活场景,在岁月痕迹中寻味人物、读懂人物。

  就像有网友说的,如果你也好奇鲁迅年少时是否真的是“早起困难户”,他的童年乐园里是否真的有碧绿的菜畦、缠络的何首乌、酸甜的覆盆子,迅哥儿的文字之刀启蒙于何处,最好的方式就是到鲁迅故里去实地探访他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这是积淀历史底蕴、感悟精神力量的文化场域。回望名人大师的成长之路,有风雨也见彩虹。故居和故居里的老东西、旧物件,或许就是沉浮人生的最好见证。置身于他们曾经生活过、工作过的地方,来自第一现场的直观感受,远比隔着屏幕和书本来得真实且动人。

  就像很多人爱打卡上海石库门、井冈山八角楼等革命圣地,那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定格了历史岁月中的珍贵片段,凝结了浴血年代里赓续不息的红色精神,总能让参观者从中汲取力量。

  这更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人文名片和精神地标。有人说,名人故居终极的意义是“显示一个城市人文的高度与精神的深度”。作为与历史亲密接触的“活化石”,故居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对地域文化的构建与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踏进故居,以点见面,能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特色文化。比如,走进老舍故居,扑面而来的是老北京独有的“胡同记忆”;来到湘西沈从文故居,身着苗族服饰的少女、背着背篓的阿婆、沱江边的吊脚楼,处处皆是充满浓郁湘西味的少数民族风情。

  二

  在名人故居“井喷式”发展的背后,一些现实问题也显现出来,令人担忧。“跑偏”的导向,让名人故居游悄然“变了味”。

  比如,“故里之争”失文化品位。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越发深入人心,名人故里归属权的争夺愈演愈烈。此前,关于屈原故里及端午发祥地的归属争议甚嚣尘上,朱熹故里、诸葛亮躬耕地“争夺战”也闹得沸沸扬扬。演变到后来,不仅争历史人物,就连孙悟空、哪吒等小说或传说中的虚构人物,都被相继“考证”故乡所在地。

  这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对“名人故居”的定义还不够清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故居争夺的核心是经济和区域发展之争。在很多人看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景点一旦与名人结缘便能实现身价跃升,城市旅游价值和影响力也随之水涨船高。在多方争抢中,商业化被看得越来越重,而名人故居的“灵魂”——文化本身,却被忽视或缺位。

  又如,“故居之似”失自身特色。目前来看,国内许多名人故居景点在布置形式上有着惊人相似,被人诟病。常见的做法是:翻新老屋,摆上几件家具和所谓的生平用品,缀以寥寥展板、图片,便开门营业,同质化现象严重。

  不少名人故居有“形”无“魂”,“重物不重人”,展览仅限于对实物的静态感知,事迹的动态体验不足,宛如流水线产品,既无教育内化功能,又缺乏形胜美感。碰上一些小众故居,游客观赏后甚至过不了多久,就连故居主人的名字都想不起来。

  还如,“故居之新”失原汁原味。一些名人“故”居不“故”,在翻新“活化”过程中,单纯为了迎合当下“网红”风格和大众喜爱的倾向,在改扩建上往往“发力过猛”。各类名人小镇、名人博物馆、名人纪念园等人造“故居”层出不穷,有的甚至打着“维修性拆除”的名号,破坏原建筑,复建“四不像”,导致历史文化的庄严感受到影响。

  可见,不少景点将“名人故居”的标签贴在身上,仅是为了利用其知名度达到“吸睛”从而更“吸金”的目的。这不仅与故居保护、利用的原则相悖,也背离了游客参观的初衷,更伤害了大众对名人的向往与敬仰。

  三

  那么,如何让名人故居回归初心,里外兼备、表里兼修,真正承担起故居之作用、支撑起名人之精神?笔者认为,回答好以下几个问题至关重要。

  “修旧如初”还是“拆旧建新”?《之江新语》很早就给出了答案。《发展旅游经济要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统一》一文曾指出,要注重“推陈出新”,传承历史优秀文化,赋予时代发展内涵,但“推陈出新”不是胡乱“拆旧建新”,建几条假古街,造几座仿古楼,甚至用假古董破坏真古董,毁掉珍贵的文物。

  故居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所承载、保留的历史气息和人文底蕴。因此,故居开发切忌舍本逐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坐落于福州三坊七巷北隅的林觉民故居也曾面临“一拆了之”的境遇。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听闻这一消息,立刻叫停拆迁。不久后,故居修缮工程动工。正是得益于此,今天我们才有机会一睹这座老宅的风貌。

  “孤芳自赏”还是“雅俗共赏”?目前,不少名人故居的开发模式较单一,以简单的展陈展示为主,整体停留于“孤芳自赏”的状态,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吸引力。要打破这一局面,必须让故居“开口说话”,用完整的故事链和丰富的线索讲好名人故事,通过更多具有互动性、体验性的方式与当下现实生活产生新的连接。

  就像张爱玲出生的上海老洋房,在经历多次还原修缮后,现在已经作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免费开放。市民和游客们既可以走进她的书房、阳台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她的爱恨情仇及其家族的悲欢离合,又可以踏入阅览室、大剧场这些新空间,一同解读张爱玲的经典作品。

  “官方自为”还是“全民保卫”?鲜活的名人故居是人们认识一座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切入口。激活名人故居,做到合理的保护、展示、利用和开发,只靠政府唱“独角戏”不可持续。从长远来看,关键在于发动全民参与,汇聚各方力量,让名人故居真正成为赋能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知名的莎士比亚故居所在地英国斯特拉特福镇,就通过依靠信托基金的专业化运作,实现故居古迹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此外,当地还积极培育全球“粉丝”力量,深挖莎士比亚文化,不断提升其影响力,使得这个本地居民只有约3万人的小镇,每年接待全球游客数达到500万。

  名人故居,是过去的低语,是未来的启示,是永恒的诗篇。唯有保留建筑外壳、锁住文化内涵、续写时代故事,故居方能永不“孤居”。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楼怡霖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