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菱缸水面浮,明湖一片漾新秋。日斜荡桨中流去,爱取菱花插鬓头……”正值菱熟时节,江南秋意浓。晨曦微光中,身着蓝印花布裙的采菱女,俯坐在小小的菱桶中,伴着轻柔的菱歌小调,浮浮沉沉,由远及近。
这幅美好的“采菱图”,是许多嘉兴人的记忆。南湖菱对他们而言,既是引以为傲的特色美食,又是难以忘怀的家乡印象。
金庸先生就曾在《射雕英雄传》中怀念这口南湖边的地道风味:“南湖中又有一项名产,是绿色的没角菱,菱肉鲜甜嫩滑,清香爽脆,为天下之冠。”可见嘉兴人对南湖菱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菱生南湖则无角,菱生他处则生角。这一口南湖特有的地道风味,有何特别之处?
南湖菱采摘
一
南湖菱,顾名思义,就是产自以南湖为中心的水域的一种菱角。与常见的菱不同,南湖菱浑圆无角似元宝,外壳青青惹人怜,于是又名青菱、馄饨菱、元宝菱、和尚菱、南荡菱等,是嘉兴独有的特产。因而与普通吃食不同,南湖菱在嘉兴人眼中美出了独特的风景。
南湖菱,美在悠久的传承。有据可查,南湖菱在嘉兴地区传承已有数千年。1959年,在距离南湖仅十余公里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发掘中,出土了一只较为完整的碳化圆角菱,这可以说是南湖菱的“鼻祖”。经测定,这只碳化菱是公元前4090年至公元前2685年的产物。
2009年,考古工作者在马家浜二次发掘时,又发现无角碳化菱的残片,也呈现圆角的外在特征,可见南湖菱历史之悠久。
南湖菱,美在地道的风味。“门外南湖菱最美,胜它风味鸭馄饨”,可见嘉兴人酷爱吃菱。旧时保存条件较差,能吃菱的时间仅短短月余,小小南湖菱因而愈显珍贵。每到中秋前后,嘉兴人或用针线穿起煮熟的老菱,或以网兜装之,提着走亲访友,将之作为当季颇有诚意的礼物。
一枚初秋的嫩菱,往往让孩童等不及而囫囵生食,菱肉色白微甜,清爽胜荸荠;待到深秋,把老菱带壳煮熟,剥壳后,果肉色褐但糯甜,又充满回甘。在美食家袁枚看来,它的滋味甚至与松子仁一般。
南湖菱,还美在水乡的风景。南湖里种菱、采菱的盛景,自古以来就是一道炫丽风光。在嘉兴生活多年的唐代诗人刘禹锡更是白描菱画的高手,他写有“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用菱角把青年男女的情思勾勒得惟妙惟肖。
明代姚绶的《马场湖》一诗中写道:“初见菱叶稀,渐见菱叶肥。马场湖水阔,处处采菱归。”马场湖,即嘉兴南湖。清代朱彝尊在《鸳鸯湖棹歌》中也有言:“蟹舍渔村两岸平,菱花十里棹歌声。依家放鹤洲前水,夜半真如塔火明。”短短20多字,就有了十足的画面感。
南湖菱
二
嘉兴人有多爱南湖菱?程度难以衡量,但我们大可以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品出滋味。
嘉兴人敦厚,常用南湖菱自嘲,称是“中庸无角”;但也是在南湖菱上,历代嘉兴人又十分高调。
清乾隆年间的《古禾杂识》,曾自豪地称南湖菱为菱中最佳:“菱以南湖产者为最,所谓南荡菱也。角圆而壳薄,肉细而味甜。”对于南湖菱产地,明代嘉兴人李日华还做过“实验”,发现它“东不至魏塘(嘉善),西不逾陡门(桐乡),南不及半逻(海盐),北不过平望(吴江)”,得出“周遮止百里内耳”的结论。
嘉兴人还喜欢“献宝”,有朋自远方来,招待的宴席不管有多豪奢,饭桌上总少不了一道南湖菱。据说,徐志摩曾在家乡宴请胡适等名士,菜单中便有南湖菱烧豆腐。
其实,抛去味道,嘉兴人之所以爱南湖菱,更多是因其独一无二的特性。作为国内唯一的“无角菱”品种,因其稀缺,而让嘉兴人有了骄傲炫耀的资本。
为什么南湖菱生得如此不同?本地相传,清乾隆皇帝南巡江南,曾三次在南湖烟雨楼前万福桥畔摘食南湖菱,对其赞不绝口。美中不足就是被菱的尖角刺破了嘴,故有“乾隆皇帝命南湖菱不长角”的民间传说。
其实南湖菱无角的历史有数千年,这个传说虽无根据,但从嘉兴人愿意为南湖菱“添油加醋”,也足能看出他们对南湖菱爱得深沉。菱花尽,稻金黄,禾城老房子里便飘出阵阵菱香,那正是众多嘉兴人心里抹不去的一味乡愁。
葱爆鲜菱
三
现在,人们早已破解了南湖菱之所以“独树一帜”的“密码”。较为科学的解释是,无角的南湖菱,其实是南湖边的菱农在当地优良的水土生态环境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积累的种菱经验所引种培育出来的。
所谓“橘生淮北则为枳”。有趣的是,南湖菱移栽至别处竟也会长出尖角,可见南湖菱和南湖水之间的彼此成就。
不过,南湖菱曾也遭遇过“危机”。因为种植面积下降,品种混杂,再加上一些传统种植户的退出,品种出现退化。当地农科院对一些农贸市场销售的南湖菱取样观察,长角率超过40%,甚至有一些已基本丧失南湖菱的无角特性。
南湖菱,不仅是美食,也是一种文化记忆、乡愁载体。为了守护好寄托在南湖菱上的别样思乡情,十余年来,一批种业专家、技术人员、文化人士围绕南湖菱开展了一场“提纯复壮”行动。
他们尝试,让南湖菱回归南湖。就像“贴牌”的操作会损害商标,为了让这枚圆圆的菱角真正回到南湖水域,2011年,南湖东南角新辟7亩多水面种植南湖菱,打造菱文化园。曾在南湖畔世代种菱的许家村菱农成了技艺传承人,在他们的心血浇灌下,地地道道的南湖菱种植文化得以保留下来。
当地人也尝试,让南湖菱走出南湖。有了好商标,如何驰名天下而不“孤芳自赏”?周边水域开辟了多个菱塘,让小小南湖菱真正成为当地的富民之宝。比如,在秀洲区油车港镇,12000平方米的南湖菱菱种生产基地,不仅为当地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还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扎根故土。
此外,他们还用南湖菱“点靓”南湖。在湖畔揽秀园、勺园之间,南湖菱文化园带来了优美的菱歌、非遗技艺菱画等,各种周边成了南湖印象中的重要元素。
越来越多的游客、青少年打破只可远观不可近赏的“枷锁”,坐进菱桶划入菱秧丛中,体验一把“江南可采菱”,成为南湖菱的新生代粉丝;一个个菱桶与一丛丛菱角交相辉映,又成了南湖上的别样风景。
不管离家多少年,一颗浑圆的菱角,便似风筝的线,扯着游子的衣袖。南湖菱深藏于江南世风民俗中,咬一口新鲜的南湖菱,便仿佛走进了千年的诗、水乡的画、江南的歌里。
画舫过南湖,清风徐徐、歌声悠悠。轻灵的采菱身影,又撩拨起多少人的江南梦?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