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朋友圈带来的不该是社交负担

字体:
—2023—
10/31
08:44:47
2023-10-31 08:44:47 来源:浙江宣传

  相信有不少人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刷个朋友圈,也有不少人早已养成随时随地刷“圈”、大事小事发“圈”的习惯。

  不可否认,朋友圈已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大家互相展示、互相了解的一片小天地。这正应了那句话,“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在“看”和“被看”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获得幸福感的同时也产生一些烦恼,甚至有人认为,“朋友圈已经沦为社交负担”,这值得思考。

  一

  朋友圈是一个人社交圈的延伸,不同人的性格和行为,往往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朋友圈。

  元气满满型。现实中不乏一类人,他们十分乐于分享日常,事无巨细地呈现每一份喜怒哀乐。做了一桌好菜、来了一场Citywalk、路边偶遇小野猫,搬了新房、孩子开学、看到好文章,生活中、工作中遇到顺心的不顺心的……都是触发发朋友圈的开关。

  过期不候型。朋友圈有限时可见功能,部分人设置了三天可见、一个月可见或半年可见。有媒体曾进行调查,63.9%的受访者设置了三天可见,51.5%的受访者觉得使用此功能“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当用户设置了限时可见后,朋友圈内容呈现就变得更加短暂和有限。

  归类分组型。朋友圈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线下不同社交圈整合到了线上同一个圈子,把不同角色都聚集在了一起。人们给朋友圈好友贴上“家人”“学校”“工作”等标签,进行分组归类,发朋友圈时对特定标签的人群可见,从而达到向不同好友定向展现不同形象的目的。

  精准“营销”型。有的人把朋友圈当作维护关系的平台。发什么、怎么发、什么时候发,想要达到怎样的目的,都经过一定思量;还有的人将之当成推广营销的渠道,向好友推介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朋友圈俨然成为“生意场”。

  二

  不同于线下以亲缘、地缘、学缘关系为纽带的熟人社会,在朋友圈中形成的社会,是熟人和陌生人混杂的“社会”,人们与每个微信好友的“联结性”各不相同。不同类型朋友圈的背后是不同的心理,值得剖析。

  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需要通过不断分享来填充生活、获得认同。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尊重需求”:人类在生活中会做一些特定的行为来提升他人对自己的认同感。尤其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希望通过网络上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来展现“第二个自我”,给他人留下良好印象。

  在朋友圈获取认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晒”来获得好友的点赞与评论。比如,部分人在朋友圈中分享内容时,不管是视频、照片,还是文案、观点,都会经过精挑细选、精磨细琢,从而把自己更加优异的一面呈现出来。

  另一方面,人类另一种本能的心理需求,是希望拥有一方私人空间。随着通讯录列表中好友越来越多,很多仅有一面之交,还有些出于办事方便或礼仪周全等而临时添加的“弱关系”也出现在列表中,一些人就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

  从心理角度分析,人渴望交流诉说,但又不愿向所有人敞开心扉;渴望展示自我,却又不希望将自己的每一丝一毫都展现给他人,担心其他人无限接近个人生活圈……这自然就促使一些人不断调适着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和距离,甚至为朋友圈上了一把“时间的锁”。

  此外,信息超载、角色超载使得一部分人产生“朋友圈倦怠情绪”。比如,很多人希望从朋友圈中看到有价值的优质内容,但“圈”中不乏一些集赞投票、微商广告、营销软文等低效信息;此外,现实生活中,面对同事、亲人、朋友,人们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一旦不加区分地整合到线上,部分人就觉得无所适从,表现出的行为就是热情降低,或干脆不用。

  三

  对待朋友圈,不管是积极塑造自己、呈现自己,还是加密上锁、“闭门谢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量和需求,这都可以理解。而我们也应理性看待这扇“窗户”。对此,笔者有几点想法。

  营造“围炉煮茶式”的轻松,摒弃“加班式”的费神。当“拍照两分钟,修图一小时”成为日常,朋友圈就变成了另一种“工作式”劳心,从而偏离了休闲的意义。不妨多一些与朋友围炉煮茶、促膝夜话式的心境,在朋友圈展现真实的自我,轻松你我他。

  朋友圈不是法外之地。当下“人人都有麦克风”,各种信息特别容易被断章取义式、添油加醋式传播,这背后不乏一些居心叵测者。近几年,因在朋友圈造谣被处理的案件屡见不鲜。

  比如,曾有大学生在朋友圈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严重影响对方精神生活,不仅被处以行政拘留,还被开除学籍,害人害己,令人惋惜。因此,在使用朋友圈时还需秉持“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原则,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在转发他人的内容时,也要有辨别能力。

  构建虚拟的朋友圈,也别忘现实的朋友圈。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世间最远的距离,就是朋友坐在你的对面,而你却在浏览朋友圈”。希望通过刷朋友圈来获得满足感无可厚非,但它终究只是现实社交圈的延伸、补充。别忘了,最足的安全感一定来源于身边的人、现实的生活。

  都说“人生若只如初见”,笔者想说,朋友圈也需要“初见”。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多么怀念从前的朋友圈,而是说,我们真正喜欢的、欢迎的,是没有太多人情负担、也不用太刻意包装经营的朋友圈,它是纯粹、真实的小天地。如此,朋友圈就不会成为社交负担,朋友圈的朋友也更够朋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