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方寸之间如何做大文章

字体:
—2023—
11/11
11:48:54
2023-11-11 11:48:54 来源:浙江宣传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篇》中这耳熟能详的一句话,道出了篆刻的精神与魅力。此前,在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西泠印社社员的篆刻与“刀锋战士”的表演,将中国传统艺术与残疾人运动的体育精神完美融合,这也是继北京奥运会后,篆刻第二次登上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舞台。

  近日,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的西泠印社迎来了建社120年系列活动。作为一项“冷门绝学”,篆刻方寸之间的价值,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与喜爱。这项中国传统技艺是如何入古出新、吸引世界目光的?在这方寸之间,西泠印社又能如何做大文章,使其不断绽放新光彩?

  一

  方寸之间,能容纳下多少东西?

  在几厘米见方的印中,书法、绘画、雕刻缺一不可;印面上字法、篆法、刀法、章法等样样讲究;印文、边款所含文学意味可资品赏;甚至连印石,都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潘天寿曾说,“画事不须三绝而须四全。四全者,诗、书、画、印是也。”可见印章在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之高。

  中国印章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1998年,在安阳殷墟出土了一方饕餮纹铜玺,这是目前考古发掘出的距今最久远的印章。不过在很长时间内,印章还只是一种器物、工具。

  自唐宋以来,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书画鉴藏的流行以及钤盖款印的风行,文人士大夫对“诗书画印”一体愈发重视,印章一时成为风雅。到了明清时期,篆刻流派纷呈,“西泠八家”和“皖派”篆刻风靡全国,中国篆刻艺术也由高原迈向高峰。

  当金石篆刻从工匠的手中慢慢向文人手中过渡,篆刻之术便在单纯的器物雕琢上生发出了不同的意味。像赵孟頫等一大批极具名望之人以刻刀代替毛笔、把金石当作纸张,自篆自刻、趣也无穷。以石治印,这使篆刻逐渐脱离工匠之手和凭信之用,转而进入艺术领地。

  有论者就指出,篆刻既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宇宙观,也充盈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同时,它还体现了中华民族人文价值的核心理念——诚信。

  印本身就是一个立凭信、立诚信的手段。用刻刀把感悟、情怀与担当铸刻在金石之上,传播着立德守信、自信开放之声。

  二

  “社筑西泠,看山影湖光皆可作八家心法。印传东汉,证莆宗皖北不仅求两浙渊源。”这是西泠印社宝印山房中的一副对联,寓意着此地人杰地灵,也讲述着篆刻与杭州的深厚渊源。

  宋代以来,杭州经济社会趋于稳定、繁荣,吸引了大量的书画家聚集于此,为篆刻与书画融合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此同时,篆刻历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也都发生在杭州。

  如李清照晚年流寓杭州二十多年,完成了著作《金石录》,这是我国最早的碑刻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活跃于杭嘉湖地区的赵孟頫、定居并终老于杭州的吾丘衍,最早从理论、实践两方面着手,为篆刻文人化运动的崛起奠定了基础。1989年杭州于元代书法家鲜于枢墓中发现的两枚他生前的常用印,是国内唯一的元代书家用印实物。

  此外,“西泠八家”中的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都是地道的杭州人,以杭州为中心,“浙派篆刻”赓续时间长、阵容强大,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黄士陵等名家大家无不受到熏陶。

  虽然印学在杭州发展繁盛,但它似乎一直难以“破圈”,只在小众圈层红火。1904年,丁辅之、王福厂、吴隐、叶为铭四位平均年龄仅30岁出头的青年“慨然有感印学之将湮没也”,选址“湖山最胜处”的孤山西泠桥头,“乐石吉金,唯印是求”,成立西泠印社,他们将视线聚焦到中国文字的源头,从甲骨文、金石铭文中探寻中华文化的密码。1913年,“石鼓篆书第一人”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西泠印社声名渐起,一时群贤毕至。

  而更为人称道的是,西泠印社有君子风骨,社员们把很多珍贵的东西都捐给了社里。比如西泠印社的镇社之宝“汉三老讳字忌日碑”,1921年时差点流落海外。吴昌硕赶紧通过捐款筹募买回了石碑;丁辅之、吴隐等则捐出土地、房屋等给印社;张鲁庵也捐赠了其毕生收藏的400多部历代印谱、1500多方历代玺印,等等。

  潜心“修炼”百余年的西泠印社与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申报,中国篆刻2009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西泠印社已有近2.7万件藏品,包括印章、印谱、书画等,为深入学习和研究印学提供了宝贵资源。

  刀墨笔砚,使命不改,传承百廿年的西泠印社令原本小众的篆刻艺术光彩夺目,成为海内外篆刻家、篆刻迷恋者的“朝拜圣地”。

  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篆刻与印学,是经典古文化象征,如何在新时代激活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笔者想到几个问题。

  如何从小众走向大众?专业性强、技艺复杂、价格昂贵......高门槛一开始便将许多人拦在了门外。放下身段、主动跨步出门,印章的魅力才能从小匣子中释放出来。

  当下,移动互联网给了篆刻艺术跳出小众传播的平台与机会,篆刻与体育、动画、视频等元素相结合,给大众带来了丰富的感官体验。如西泠印社合作推出的“亚运风采”篆刻文字与图形印记作品展、《不一young的杭州——亚洲航家》等一系列节目,以深入浅出的形式讲诉篆刻艺术,在很多观众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让印学变得鲜活起来。

  如何从国内走向国际?中国印是独居东方韵味的传统文化名片,是与世界交流交融的珍贵载体。近年来,西泠印社相继启动了“世界印章史”“一带一路·世界图纹与印记”项目;2008年起,“百年西泠·中国印”系列巡展先后走过美国洛杉矶、法国巴黎、意大利罗马等城市,在汉字文化圈之外的国家刮起一阵阵“西泠旋风”。

  接下来,可以打造更多中国印文化品牌,进一步积极走出去,开展文化交流和互鉴,让世界看见中国的篆刻技艺,听到精彩的印学故事。

640.jpg

西泠印社 图源:杭州发布

  如何从“大家”走向年轻人?“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之中。

  有人说,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的积累。中国印学在培养艺术大家之外,还可以通过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走向千家万户,特别是让更多的孩子、年轻人近距离感受篆刻之美。就像西泠印社一改最初的特邀入社、选拔入社和常规发展入社,开创“考试入社”的先河,不限资历、择优选拔。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也将带动更多年轻人喜爱篆刻并以之为业。

  化梦为刀,刻万古春秋;金石为记,载历史变迁。期待印学在与时代和世界的同频共振中,“琢磨”出新的印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