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脑洞大开”你怕不怕

字体:
—2024—
02/07
09:32:41
2024-02-07 09:32:41 来源:浙江宣传

  有个网络流行语曾风靡一时,叫“脑洞大开”,形容人的想象力极其丰富而奇特、天马行空,甚至到了不可思议的境地。如今,现实版的“脑洞大开”已经来了。

  近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宣布,其旗下公司Neuralink已完成首例人类脑机接口设备植入,他表示第一位人类患者接受了植入手术,目前恢复良好。按照他的介绍,这款名为“心灵感应”的产品进入大脑后,移植者只需通过意念就能控制手机、电脑乃至所有设备。失去四肢功能的人群将是该产品的首批使用者。

  现如今,脑机接口的技术应用,正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不禁想问,脑机接口到底是啥?它真能让大脑“开挂”吗?对人类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图片

  马斯克表示,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进行了首例脑机接口设备人体移植 

图源:“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一

  何为“脑机接口”?一句话形容,就是用意念直接控制机器,不让信号“绕远路”。

  正常来讲,人的大脑要想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必须通过“媒介”进行,也就是神经及肌肉。而有了脑机接口技术,则相当于绕过神经及肌肉,在大脑与外部之间建立了直接通道,实现“脑”与“机”的直接交互。

  举个例子,当你想喝咖啡时,不再需要手动磨豆子、拿杯子,这念头一旦出现,就会被脑机接口设备捕捉到,并指令机械手臂为你献上一杯醇香拿铁。

  事实上,人类对脑机接口的探索早已有之,它并非新概念。1973年,美国有位计算机科学家就设想,将电极放置在头皮上检测大脑信号,从而控制计算机,帮助四肢瘫痪的人恢复基本的自理能力。但受制于计算机性能、神经科学的发展局限,这在当时只是停留在假想阶段。

  科幻小说、影视巨作中也经常出现脑机接口的画面。比如,电影《阿凡达》中,主角们利用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与异种生物的深度交流和控制;《黑客帝国》则描绘了“脑后插管”技术实现之后,人类被计算机所操控与奴役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新的技术风口迎面而来,中国也在不断蓄力发力。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就多次提到脑机接口,明确提出要突破脑机融合、类脑芯片、大脑计算神经模型等关键技术和核心器件,研制一批易用安全的脑机接口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就在马斯克发布“炸裂”消息的同一时间段,我国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与清华大学医学院团队发布了首例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成果:经过3个月康复训练,脊髓损伤患者可以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

  无疑,“脑世界的大门”已经逐渐被打开。

  

  脑机接口技术之所以这么香,引得全世界一众科学家、企业家为之着迷、竞相追逐,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广阔的应用场景及巨量的市场潜力。

  在医疗领域,这一技术可以作为妥妥的“辅助器”。它不仅有助于治疗记忆障碍、听力障碍、视觉障碍、抑郁、失眠等各类神经系统疾病,还能帮助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瘫痪人群康复训练、恢复部分能力。

  在非医疗领域,脑机接口技术也拥有各色各样的应用场景,包括监测与评估大脑状态、调控神经、增强感官能力,以及在教育娱乐、智能生活、体育竞技、无人驾驶等众多方面为人类带来福祉。比如,在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的开幕式上,残疾人运动员徐佳玲用通过大脑操控的智能仿生手高擎火炬“桂冠”,成功点燃主火炬。

  在可预见的未来里,脑机接口还将作为一种增强技术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望实现更高级别的人机交互,为人类与计算机等设备之间的界限带来新的划分模式。比如,通过可穿戴、植入、嵌入的技术设备采集人体生物特征数据,并将之连入网络,推动人类逐渐从互联网到物联网再到“身联网”的跨越。或许,仙侠剧中的“法术“就将成为可能。

  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脑机接口总体愿景与关键技术研究报告(2022年)》预测:神经重塑、神经替代、神经调控脑机接口技术未来将撬动数十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可以说,市场很宽广,前景很可观。

  不过,就目前而言,脑机接口要直接进入广泛应用阶段,还存在一些难题。比如,脑机接口无线植入设备需耗费大量财力,目前还不能进行批量生产;又如,长期稳定地读取大脑信号,需要芯片和算法这两大核心支撑,其技术壁垒尚需攻破。

  综合来看,这项技术虽然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但要走向成熟仍然要破解一个又一个大大的问号。

图片

  残疾人运动员徐佳玲穿戴智能仿生手点燃主火炬 

图源:“杭州第19届亚运会”微信公众号

  

  技术的突破固然让人心醉,但相随而来的风险也需引起警惕。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脑机接口技术同样是把“双刃剑”,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或诱发不少风险。

  比如,技术滥用风险。大脑是人类最后的隐私边界。从“人”到“人的赛博格化”,同样引发人们最本能的担忧:如果有人通过“脑机”盗取了我的意识,侵犯了我的隐私,该怎么办?如何确保这类脑控武器不被恐怖分子掌握使用?人类未来的命运,会被人工智能主宰吗?这些隐忧,的确不是杞人忧天。

  又如,伦理道德风险。人们在享受信息化、智能化等科技发展福祉的同时,也时常面临一些价值尺度与伦理底线的挑战。事实上,针对脑机接口的研究,一直以来不可谓争议不大。不管是曾引发广泛关注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还是算法歧视下的个人选择与社会偏见事件,自人类进入智能时代后,人机结合的伦理关系始终是绕不开的一个主题。

  这些问题看似五花八门,其实都围绕一个中心:人机关系究竟会以何种方式存在?其实,从计算机、大数据,到AR、VR、元宇宙,再到ChatGPT、脑机接口,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引发人们的担忧和热议。

  不可否认,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是有局限的,而机器的确能够成为我们的“赛博感官”。一方面,它解放了人的双手,我们得以“偷得浮生半日闲”;另一方面,它加速了社会效率,让“风驰电掣”“日进斗金”成为可能。

  是“敌人”还是“朋友”,关键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价值追求是否一致机器本质上是为了人而服务的,只有坚持“机器服务于人”,才能实现“机器强人”而不是“机器换人”,才能让技术有益化而不是技术武器化,破除非你即我、非我即你的二元对立思想,凸显机器的价值所在、关怀所在。

  数字化时代,机器与技术早已嵌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在与技术和谐共处的同时保持独特的自我,需要的不是“超级大脑”,而是“智慧的人脑”

  没人可以预知,脑机接口技术打开的究竟是阿里巴巴的宝藏,还是潘多拉的魔盒,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装好“刹车”再上路,才能确保科技发展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廖君琳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