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送东阳马生序》又在网上走红,“终于读懂了《送东阳马生序》”等词条登上热搜。有人说,《送东阳马生序》不只是学习的课文,更是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神文”,“初读不识文章意,再读已是书中人”。
“浙江宣传”曾在一篇文章中讲述了该文作者——明代大儒宋濂的故事。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他在六百多年前写下的《送东阳马生序》,为何能吸引今天的人们一读再读?再读《送东阳马生序》,“终于读懂”的是什么?
一、保持内心的富足,可抵“穷冬烈风”
有人说,很多寒门子弟最难跨越的不是寒门,而是“寒门羞耻”。这种羞耻感在物质极大丰富、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可能比以往更加强烈。他们往往比同龄人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害怕被看不起、害怕遭到否定,甚至对个人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就是一位寒门子弟,他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述说了类似的经历。他自幼生活清贫,住在旅店时,同学们都比他吃得好、穿得华贵,“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身处其间,他表现得波澜不惊,既没有羡慕,也没有自卑,而是专注于读书之道。
正因为宋濂内心富足,因此他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宋濂而言,他的人生不劳外慕,“心中自有圣人”。此乃大儒坚定不移的心志与品格。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出身寒微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方为丈夫。”宋濂用他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宋濂没有因为出身而自暴自弃,反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出身不好并不可怕,只要心中有“足乐者”,就算“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也能乐在其中。
二、敢于逆风向前,从容面对人生的颠簸
网上有这么一句自嘲:“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而我似乎独占了那十成的苦楚。”一些年轻人还被形容为“脆皮”体质,怀揣着一颗易碎的“玻璃心”,有时一点委屈都受不了,挨了一点“社会毒打”,就原地躺平、自怨自艾。
其实,生活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经历起起落落。陷入低谷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走出低谷。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重读《送东阳马生序》,我们会发现这位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也是一生坎坷。
宋濂出身贫困,用现在的话说,他“输在了起跑线上”。无书可看,他就向藏书的人家求借,寒冬腊月里,也要亲手抄录;读书时期,尽管学习成绩优异,也会遭到老师的严厉斥责;政治生涯,因胡惟庸案牵连而遭受大祸,全家都受到波及。
假若这些困境落在你的身上,你会如何做呢?宋濂的答案是以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战胜困境,迎来曙光。宋濂在写《送东阳马生序》时已归隐田园。虽然面对人生的挫折,但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还能读到那份大儒独有的纯粹和从容。当我们感到迷茫困惑时,何不从宋濂的人生经历中汲取精神力量。
三、以诚相待,与年轻人共解人生之惑
读书难,考试难,就业难……步入社会以后,不少人会有落差感,甚至陷入精神内耗和自我放逐。有很多声音提出要善待年轻人,激发年轻人的活力。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年轻人向阳而生、摆脱冷气?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给出了答案。他对马生的谆谆教诲,除了同乡的情谊,更多的是对年轻后辈的坦诚以待。
宋濂初识马生时,已是帝王之师,是当时天下读书人的标杆。即便声名显赫,他还是在文章里用最诚恳的语言,鼓励马生“是可谓善学者矣”。同时他还对马生坦露了自己探究人生价值遇到的困扰和心得。鼓励之余,宋濂还间接表达了自己对年轻一代求学成功的期许,希望他们不要被名气所累,更不要为追逐成功而放弃立志的追求。
这份对年轻人的坦诚,或源于宋濂的学术心得。元明之际,传统儒学复归之象非常明显,宋濂在求学和著学过程中,经历了金华朱学重经史、重传承的学术淬炼,取得了体会“天地之心”的理学认识。这种宏达的认知体验,促使宋濂以更为豁达和淳朴的心境去体会“后浪”的不易。
这场和晚辈年轻人的对话,既有长者真诚的鼓励,又有反躬自省的修养。珍惜君子之名,为后辈从学的道路指明方向,这也是《送东阳马生序》的深意。因此有人说,《送东阳马生序》不仅是属于年轻人的励志名篇,也是社会上的先行者审视自我、善待后来者的启示录。
四、坚守信义的初心,人生之路会走得更远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讲述了早年的求学经历。很多人看到了他读书刻苦,但可能忽视了其中还蕴含着宋濂与人交往的秘诀——重真诚、守信义。
宋濂家中贫苦,只能借书阅读,但他看完后准时归还绝不逾期,因此他才能不断借书,并达成“遍观群书”的成就。他求学时,在尊师这件事上也做到极致,“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宋濂真诚的求学态度,为他带来了广阔的成长空间。他得以师从元代大儒吴莱、柳贯等人,并得到执教郑义门的机遇。
正是这份对信义的坚守,和宋濂交往过的人,无论是同僚还是上级,都对他的人品赞扬有加。宋濂后来能从风云诡谲的胡惟庸案中活下来,也是因为得到了太子朱标和马皇后的力保。连多疑的朱元璋也认为宋濂多年来“未尝有一言之伪”,是一位贤人。
有人把社会比作一个万花筒,光怪陆离、充满未知,躬身入局之后,我们终会发现,每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烙着挫折的印记,只有敢于、善于跨过它们,我们才能到达想去的远方。这或许就是我们今天重读《送东阳马生序》的现实意义。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