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氤氲书香之气的绍兴、浸润儒商基因的宁波,还是在孕育和合文化的台州,粉墙黛瓦、前厅后院、方正有度的台门随处可见。
而在越地绍兴,台门更是多如星斗。俗语有云:“绍兴城里五万人,十庙百庵八桥亭,台门足有三千零。”画家吴冠中创作过一幅名为《绍兴居》的国画,漆黑的屋檐、门窗描摹出古城的厚重深邃,树梢上生机勃勃的绿意、小河边熙熙攘攘的人群,又为此添上了灵动的一笔。吴冠中笔下的绍兴民居,即为绍兴台门。
我们一起来“温故知新”,看看那些老台门里藏着什么。
一
何为“台门”?初至绍兴的游客,不免会对这个词汇陌生又好奇。
台门不是普通的“门”,而是一种建筑。早在春秋时期,“台门”一词就已出现。《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天子诸侯台门:天子外阙两观,诸侯内阙一观。”绍兴府山东南麓的越王台,或许就是当地乃至江南地区最早的“豪华版”台门。
时过境迁,慢慢地,居于台门之内不再是达官显贵、名门望族的“专利”,台门逐渐趋于平民化,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中得到丰富。
清代藏书家翟灏在《通俗编·居处》中写道:“凡高大之门,时俗漫呼之曰臺门,虽未尝有筑土为基之实,而其名僭矣。”通俗点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已习惯于把具有一定规模,且在台基上建造的独立院落称为“台门”。
相传,清末民初时,绍兴城内台门建筑遍地开花,南街一带俨然成了“台门一条街”。那么,绍兴为何多台门?
比如,人口迁徙的影响。由于战乱等原因,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南迁,北方世家大族纷纷来到江南,绍兴成了南北方文化融合之地,门第、族姓观念及尊古尚礼等思想也在这里落地生根。因此,象征门第的台门建筑在绍兴地区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当地民居的正统格局。
再如,社会身份的认同。当地流行一句老话:“赚钱回家盖台门。”有了属于自家的台门,就意味着有了社会身份。比如,凡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之人,大多会在家乡兴建台门,以聚集生息、光耀门楣。如坐落在绍兴市区新河弄西端的“吕府十三厅”,就曾是明朝大臣吕夲的府邸。
如今,漫步古色古香的鲁迅故里、仓桥直街等,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前行,依然可以望见大小台门鳞次栉比,与古街古巷一道,构成独具特色的风景。
越王台 图源:“绍兴旅游”微信公众号
二
重重台门,传承着当地的特色文化民俗,也记录着当地历史文化脉络。无须看其他,光从这些台门的名字中,就可瞧出诸多文章。
一些台门的命名,因主人身份不同而颇具个性。在聚族而居传统的影响下,当地很多台门以家族姓氏命名,如寿家台门、周家新老台门、裘氏三进台门,等等。这些台门成为一个个家族兴衰荣辱的“见证者”。
有的台门则以官职或功名命名,如翰林台门、尚书台门、状元台门等。一些中举者还能在门前树立旗杆,所以当地“旗杆台门”也有不少。与普通百姓家相比,官宦人家的台门规模更大,用材与装饰也更为考究。
“鉴湖越台名士乡”,每一座台门,关上是一个聚居的家族,打开来则是历史与现实的连接。深深庭院中,留下了一长串名士的背影,书写着灿若星辰的故事。
步入周家新老台门,课本里鲁迅的故乡与童年的那些意象、场景瞬间具象化。遥想当年,在深深庭院中,少年鲁迅或许正在为此后求索救国救民而发奋学习着;推开翰林台门的大门,依稀能够找到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在家乡绍兴生活的印记,“中国为一人,天下为一家”的思想或许就是在此萌发;而来到古韵悠长的范家台门,一股清正之风扑面而来,从文学家范仲淹到“新史学宗师”范文澜,诗书漫卷中,清白家风代代相传……
正是浸润在台门中的古越文化与精神风骨,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水乡人。无论走得多远,绍兴台门,永远是他们的精神故乡。
三
随着岁月更迭,受到自然灾害、人为毁损等影响,不少台门失去了往日辉煌,已然“垂垂老矣”。这些年来,“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已逐渐成为共识。先“温故”后而“知新”,那么,如何让老台门真正“活在当下”?笔者有以下三点思考。
以开放姿态,让老台门“可阅读”。有人说,古建筑里留存着一座城市的记忆,承载着各具特色的文化积淀。对于老建筑的保护,不能是“封闭式”的。以老台门的骨架加之文化的灵魂,再辅以开放的外衣,融入活化利用的理念,将帮助人们“阅读”到一座城市深沉的灵魂。
无论是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火爆,还是衢州的沉浸式历史戏《浸梦水亭门》的出圈,诸多成功的跨界案例启示我们,沉浸式的新体验、创意化的新场景,更能给人留下念想。对此,绍兴也作了一些探索。比如前段时间,鲁迅故里景区迎来了新的“打开方式”——景区撤除23处隔离栅栏和隔离线,连鲁迅儿时刻着“早”字的课桌,也不再沉寂于库房中,供游客感受今与昔的“梦幻联动”。
留住烟火气,让老台门“会生活”。如何平衡古建筑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向来是一个难点。只有充分“用”起来,才能让跨越漫长岁月的老台门继续蒸腾出烟火气息。一方面,可借助“微改造”“微更新”等方式,让老台门“重新上岗”;另一方面,可引入更多新业态入驻,带来人气与活力,比如中式茶饮、咖啡馆、文创空间,及酿酒、造酱等绍兴传统非遗工艺体验馆等,既恢复商业功能,也让市民、游客多了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探索跨界融合,让老台门“更青春”。古今融合、可动可静、出片率高、更适合打卡……这些都是吸引年轻人到来的流量密码。老台门像一部历史书,镌刻着古城绍兴的“时光简史”。通过更高水准的规划、更高能级的运营,盘活现有资源,深挖文化内涵,并与展览、戏剧、文创等新兴事物实现跨界融合,将有助于让老台门跟紧“青春节拍”,进一步实现蝶变。
此外,在时间的点滴侵蚀中,老台门可能会慢慢残损,但数字化却能让其“永葆青春”。无论雕刻精美的“牛腿”构件,还是凹凸不平的青石板,台门中的一砖一瓦都藏着巧夺天工的智慧,是匠心营造的见证。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碎片化的台门记忆将有可能被编织成一张系统的“网”,供人们零距离了解老台门的前世今生。
有人说,一座座台门辉映古今,人、建筑、文化互为风景。我们也盼着,从沧桑历史中走来、带着古越文韵的老台门,能够连通古今,向未来走去,为文化传承与发展写下更生动的注脚。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