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黄宗羲手握怎样的人生剧本

字体:
—2024—
04/12
15:28:00
2024-04-12 15:28:00 来源:浙江宣传

  康熙十二年(1673年),从不对外开放的著名私家藏书楼——宁波天一阁,迎来了第一位外姓人。“楼主”范氏子弟不仅破例引他登阁,还开放了珍贵的“资料库”,供其查阅史料、整理编目所用。

  这个外姓人就是黄宗羲。黄宗羲在天一阁受到如此款待,一度成了当时文化界的“新闻头条”,足可见其咖位不一般。

  而这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小片段。他曾锥刺阉党、声讨奸佞,也曾隐居山野、开宗立派,有人形容他为游侠,有人说他是大儒,还有人以史家称他。

  数百年前,在明清之际、新旧交替的时代中,黄宗羲的一生扮演着哪些角色?他的手上,握着怎样的人生剧本?

  

  他是一名游侠,虽无盖世武功,却拥有出众的胆识和一股子桀骜不驯的劲头。

  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是明末东林党著名人物。彼时,明朝官僚体系腐朽,贪污成风,日趋衰落。黄尊素因弹劾阉党魏忠贤而被诬陷入狱,惨死狱中。

  与普通书生不同,黄宗羲很早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谋略,他一边勤奋苦读,一边练习搏击,随时准备为父报仇。

  崇祯帝即位后,年仅19岁的黄宗羲上京为父讼冤。在刑部大堂之上,他慷慨陈词,并拿出藏于袖中的铁锥直刺阉党,痛击仇人,甚至拔其胡须带回家乡祭奠父亲。一时间,“姚江黄孝子”的声名传遍朝野内外,崇祯帝也叹其为“忠臣孤子”。

  年少成名、手握“大男主”剧本的黄宗羲,一直怀揣着革除积弊的政治理想。他选择加入了有着“小东林”之称的复社,反抗黑暗政治,对阉党余孽口诛笔伐,甚至因此被投入囚牢。

  很快,烽火四起,王朝更迭。浙东地区是抗清比较激烈的地区之一,不少士大夫和民众纷纷组织义军,抵抗清兵。黄宗羲义无反顾地变卖家产,在家乡余姚招募了数百名义军,如侠士般树起“世忠营”旗帜,毁家纾难,投身抗清洪流。

  十余年时间内,黄宗羲经历兵败寨破、投奔鲁王、海上乞兵,屡遭清兵缉拿......他在《怪说》中写下那段困苦岁月:“自北兵南下,悬书购余者二,名捕者一……可谓濒于十死者矣。”

  历史的进程谁也阻挡不了,明朝遗民的力量不足以抵抗清军。随着南明政权永历帝的死亡,明朝彻底画上了句号,也就是在这一时期,黄宗羲拿起了笔。

  

  作为一名大儒,黄宗羲践行“士志于道”。在墨海行舟中,他用凌云妙笔编撰了相当宏富的著作,提出诸多富有远见的观点,极富前瞻性。

  眼见复明无望,黄宗羲隐居家乡,坚不出仕,选择栖身于儒林。

  康熙元年(1662年),黄宗羲打算把自己的政治理想系统地写下来。不料,两次火灾几乎烧尽了黄门所有,使得清贫生活雪上加霜,他悲叹“半生滨十死,两火际一年”。

  很快,黄宗羲移居别处,可仍是一方陋室别无长物。但这挡不住他日日孜孜不倦、振笔疾书。

  《周易》有云“明夷于飞”,“明夷”指的是有思想的人处在困境,而他正渴望着后世知音来“访”,于是提笔写下《明夷待访录》。

  在书中,他生动描绘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理想图景。“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这些新潮思想,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

  他还提出“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揭示税收历史规律的“黄宗羲定律”,等等。直至200多年后,清末维新派人士还把此书奉为圭臬,将其书节抄,印刷了数万本,秘密流布于民间。

  再比如,在《明儒学案》中,他创新以学案体的形式,分源别派,清晰展现诸家学派的精髓,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大创举。

  一代大儒不仅著书立说,还开馆讲学,引得远近的读书人纷纷赶过来听课,甚至“甬上风气为之一变”。虽然坚不出仕,但他没有选择避世,而是行走于江湖,交游广阔,一边传道授业,一边潜心著说,浙东学派也随之诞生。

  可以说,比起前半生的政治实践,黄宗羲更为人称道的是他后半生的思想“输出”。据《习近平在浙江》记载,2006年4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与余姚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还专门向会议组委会发去亲笔签名的贺信。他曾说,王阳明以后,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对封建专制的剖析批判,是有清一代浙江学人理性自觉、思想解放、富有创新的最重要代表。

  

  黄宗羲也是一名史家,他通过治史来针砭时弊,一生不忘父亲的谆谆教导——“学者不可不通知史事”。梁启超曾评价说:“梨洲学问影响后来最大者,在他的史学。”

  在黄宗羲看来,史书所载不仅仅是一堆史料,更蕴含着“经世之业”的道理,可以“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寓褒贬于史”。

  早在少年时期,黄宗羲就立志发奋读书,上溯二十一史,近至明十三朝实录,他“每日丹铅一本”。

  而历经明清鼎革之变,他更懂得了史学的重要性。“明可亡,明史不可亡”,一语道尽了黄宗羲研史修史之信条。他怀抱故国之思,致力于保存一代文献史事,总结历史教训,传承延续文脉。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朝网罗明末遗臣编撰《明史》。虽不仕清朝,但他却同意弟子万斯同和儿子黄百家,以布衣身份入局编修《明史》。这或许正是他在以另一种方式践行“以任故国之史报故国”的理想。

  年岁越高,黄宗羲的声名越广。他“以老病辞”,婉拒了康熙皇帝的进京邀约。为了收集史料,他躬身实践,广证博考,每游历一个地方,就想尽办法抄书。哪怕年逾八旬,仍辗转于江浙一带搜集史料,加以审慎考证、保存。《梨洲先生神道碑文》中记载:“穷年搜讨,游屐所至,遍历通衢委巷,搜鬻故书。”

  有着“明代全书”之称的《明文海》,就是黄宗羲凭着一己之力从浩瀚文集中精挑细选“采撷”精华而成的,可谓“一代文章之渊薮”。他孤灯独坐,花了近30年,集纳了明代各家文集2000余种,把优秀作品都挖掘了出来。成书这一年,他已84岁。

  黄宗羲一生的著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计有可考的著述112种,1300多卷,超2000万字。这在明清两朝,可谓绝无仅有。临终前他豪迈写下:“一生著述未必尽传,自料亦不下古之名家,可死。”

  “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晚年时期,黄宗羲曾用寥寥数语低调总结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这一生,有轰动朝野的高光时刻,有颠沛流离的至暗之时,也有著书讲学的漫长时光......

  无论手握怎样的人生剧本,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精神定力,一生浮沉,却永葆理想情怀。正如他在《山居杂咏》中所写:“锋镝牢囚取决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