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4月,浙江省委常委会两次走出省委大院,一次开在杭州,一次开在宁波,都聚焦杭甬“双城记”,引得各方关注。
其实,“双城”现象在古今中外并不鲜见。比如,长安洛阳,一西一东,共同见证盛唐荣耀;北京南京,一北一南,形成明代“两京”格局。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联结起来。如今,人们常把地理位置接近、经济体量相当、联动发展的两座城市称为“双城记”。
一台好戏,起于立意布局,成于精彩演绎。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杭甬“双城记”。
一
“双城记”不是“拉郎配”,而是出于全局考量、立足实际需要。杭州、宁波缘何能唱“双城记”?为何要进一步唱好“双城记”?或许有这么几个原因。
从战略来看,浙江要“先行”,杭甬须“早起”。杭州和宁波,一个是省会,一个是计划单列市,去年两地GDP合计占全省比重超过44%,在浙江乃至全国的地位都举足轻重。
杭甬“双城”间,交汇叠加了诸多国家战略,如共建“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许多探索都是开创性的。可以说,浙江勇当先行者,杭甬发挥着“先锋队”“试验田”的作用。
从现实来看,奔向星辰大海,需要“比翼齐飞”。近些年来,杭甬两地的发展表现出色。2023年,乘杭州亚运会之势,杭州国际知名度显著提升,成为全国第8座“两万亿之城”,城区总人口突破千万,晋级超大城市之列;宁波“智造”实力进一步提升,新动能加速积蓄,经济外向度高,外贸“成绩单”亮眼。但对标国内先进城市,二者的综合能级还不够强,置身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唱好“双城记”也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相比北京、上海超4万亿的“大体量”,相较深圳、广州、重庆GDP超3万亿的“小目标”,杭州、宁波还需要努力追赶;对表发展定位要求,杭甬战略科技力量还未形成叠加效应、乘数效应,两市仅有1个国家实验室、两个大科学装置,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尚未“破零”;人才、资金等要素流通仍有壁垒,以通勤为例,目前开通的杭甬城际列车单程仍需两个小时,且未进杭州市中心。
从国际来看,一地的发展不可能独善其身,也不可以独惠其身。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曾提出一个“大都市连绵带”的概念,指城市群发展到高级阶段,形成城市复合体,城市之间共享、合作、分工、交流占主导。从全球范围看,美国有波士顿-华盛顿,英国有伦敦-利物浦,日本有东京-大阪等大都市连绵带,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均是代表各自国家在国际舞台竞争的“合作伙伴”。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作为经济大省、长三角“金南翼”,浙江自然要挑大梁。杭州至宁波这140公里的杭绍甬连绵带,需要一起挑担、合伙打拼,弄潮发展“深水区”,勇闯科创“无人区”。此外,纵观国际一流大都市,多数坐拥深水良港。杭州要成为国际大都市,离不开宁波舟山港的海运优势加持。同样的,宁波锚定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目标,也需要杭州数字经济、创新平台优势的赋能。
各方在期待,杭甬牵手共舞,绍兴“金扁担”给力,辐射带动全省更好融入国家战略,使浙江的窗口形象更加闪亮。
二
环顾国内,有的省份注重凸显省会城市首位度,也有不少省份呈现“双子星”甚至“三城杀”的城市格局。比如,辽宁省有大连、沈阳;山东省有青岛、济南;江苏省有苏州、南京,也有“苏锡常”之说;福建省有厦门、福州;广东省更不用多说,广州、深圳激烈竞夺中国经济“第三城”名号。
在众多“双城”中,杭州和宁波这对搭档有哪些特点呢?笔者认为,可以用三句话概括。
第一句,“敢打敢拼敢冲刺”。杭甬尽管资源禀赋不同,各有拿手“科目”,但都一样心怀壮志。这些年,杭州主攻科技创新,主打数字经济牌,不断向“新”要生产力,持续擦亮“人间天堂”的金字招牌。宁波则重实业显实力,全力打造制造业强市、开放大港,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
第二句,“有人有文有风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杭州和宁波就是典型,有着相似的“人文经济学”。西湖、良渚、大运河,河姆渡、天一阁、保国寺,杭甬均拥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共享人文相亲的江南文化,兼具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现代文化,都承担着以“城市之窗”展示“中国之治”的重要使命。进一步唱好杭甬“双城记”,就像是做靓一个窗户的两扇窗门,让人推开就能看见五千年文明、感受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三句,“能促能进能互补”。杭甬“双城记”是一篇“错位+协同”的大文章。杭州、宁波“术业有专攻”、责任有分工,一个是数字经济重镇,一个以制造业见长,在产业结构、市场需求、要素流动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双城”之间不止于“故事”,还有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高效流通,杭州的数字经济优势可以借此找到承托,而宁波也能顺势解决产业综合能级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高新技术企业不够多等短板问题,共绘一幅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蓝图,更好地在错位发展中各展其长,在协同发展中互利共赢。
三
省委布局推进,各方热切期待,下一步杭甬如何全力“开麦”,唱好“双城记”,笔者认为,至少要达到四种状态。
真情实意的“双向奔赴”。杭甬两地在浙江的版图上“花开两朵”,一路有竞有合、共同成长。但要进一步协同发力,在全国乃至世界舞台“出圈”,需要持续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实现更多的“双向奔赴”。比如,在重大项目中,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协作机制;协同“抱大腿”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推进城西科创大走廊、甬江科创区等标杆科技力量联合开展科研攻坚;打破区域间制度壁垒,让人才、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自由充分涌流;实现干部人才常态化“走亲”,等等。
“你中有我”的深度融合。近年来,杭甬在携手打造工业互联网高地方面涌现出不少生动案例。比如,杭州企业与宁波企业广泛开展合作,像一盏宁波企业制造的普通LED灯,装上杭州企业产出的小小芯片之后,实现了远程操控、智能感应等多种功能,售价能增长不少。杭甬作为全省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发展两大引擎,具有培育“数实融合”新质生产力的先发优势。下一步更需联手破“茧”,共同形成高质量发展胜势,在协同争取国家级产业资源、打造创新型融合场景、发展未来产业、布局新业态等方面开启无限想象。
上下同欲的梦幻组合。在顶层设计上,省市两级谋划周全、全力推进,关键还要让基层、企业、群众在“双城记”中有更多获得感、参与感,避免出现“政热民冷”“上热下冷”现象。比如,杭州和宁波的县域经济,群芳争艳。2023年度,余杭GDP全省第一,鄞州、北仑紧随其后,杭甬占据浙江区县GDP十强榜单前9席。推动两地县域、省级新区、开发区间“强强联手”、齐头并进,也是唱好“双城记”的题中之义。此外,还要鼓励民企、国企等主体当主角,积极参与跨区域重大建设,发挥“黏合剂”的作用。
美美与共的江南图景。杭甬两地自古人文荟萃、文化相融,诠释了江南文化多元丰厚的韵味。两地各美其美,杭州提出全力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典范,宁波着力推进港城文化繁荣发展,山河湖海群星璀璨、交相辉映;又要美美与共,不断深化合作、增进认同,在人文交流、旅游互动、文化共享等方面,进一步深耕做实。
向东是大海。按下“play”键,一曲“双城记”成为“主打歌”,必将带动浙江更好奔赴未来、遨游天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