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广播不会老

字体:
—2024—
06/04
09:46:26
2024-06-04 09:46:26 来源:浙江宣传

  开车行路时,你会不会习惯性打开广播听听音乐和新闻?宅家放空时,你会不会将广播作为背景声来陪伴自己?户外跑步时,你会不会选择广播作为“运动搭子”?

  自广播事业诞生以来,电波里的声音从原来的收音机、大喇叭,变成了现在的车载广播、APP、智能音箱……但无论收听方式怎么变,这些声音一直陪伴着我们的生活、抚慰着我们的情绪,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然而,受到互联网音频点播等媒介技术变革的影响,很多人不再满足于传统节目里“我播你听”的模式,广播不得不面临听众流失的困局。虽然车载广播的普及曾一度扭转颓势,但面对新兴互联网视听平台带来的挑战,传统广播应当何去何从,仍然成为业界亟需破解的一个难题。

  

  广播依靠声音进行传播,让听众和外在世界产生联结,也在与各类媒体竞争合作中不断成长,在满足人们获取信息、娱乐等需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0年12月30日晚,听众在广播里听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发出的响亮声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1949年5月3日下午4点左右,听众从当时浙江电台地下党播音员王濂方的播报里,听到了杭州解放的消息……在电视、互联网还没有兴起时,广播就以更快的时效性、更广的传播度、更低的接受门槛,为群众所接受和喜爱。

  即使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形式,仍然在传递政策主张、传播新闻资讯、讲述民生故事等方面,承担着大众传媒的使命担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应急广播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和突发事故中,在偏远山区其他通讯方式受阻的情况下,仍能打通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将重要信息传递出去,引导群众抢险避灾。

  此外,广播也是休闲娱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广播串起了听众生活里的“碎片时间”,尤其是广播电台在新闻节目之外,发力建设的音乐、娱乐、电影、评书、访谈等节目,更是培养了一批较为稳定的听众群体。相信不少朋友都有过在广播界“追更”,听小说、评书、相声、电影剪辑的经历;还有不少听众通过热线电话、邮件、互联网等形式,与播音员进行互动交流。

  广播还是陪伴人们左右的“贴心朋友”。不同于文字和图像,广播可以让听众在“非专注性”的场景下也能进行信息接收。不同类型的声音,为听众和纷扰的世界之间隔绝出了一个“独立空间”。有数据显示,54.3%的“95后”用户会在睡前通过收听音乐电台或在线故事等方式来帮助睡眠。不同于电视的“直给”,听广播的同时,听众还可以充分地运用想象力填补那些信息留白,产生新的思考和乐趣。而在电台情感节目风靡一时的时候,还有不少听众朋友把播音员当成知心姐姐、知心大叔,渴望他们能解答困惑、给予理解。

图源:视觉中国

  

  有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0.4亿。一方面,喜马拉雅、小宇宙等网络音频平台风行,抢占了传统广播的听众和市场;另一方面,传统广播在竞争中暴露出了一些短板和不足。

  限于固有模式,缺乏新意。比起互联网电台和播客有特色、有个性的“定制化内容”,传统广播不管是新闻台、音乐台还是交通台,由于固定的分类,在节目内容的策划、编排上形成了相对同质化的“模板”,面孔单一、新意不足,听众转来转去都听到相似的内容。人们面对日益丰富的信息源,对广播节目的关注越来越少。

  限于区域传播,难以做大。除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外,很多地方广播电台的频道信号覆盖范围较小,几乎出了本地辖区就无法收听到。哪怕是短途出行,在高速上都可能因为区域变化而接收不灵,让一些听众转而选择互联网电台。区域限制也让广播影响力大打折扣,精心策划的节目无法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一来浪费了资源,二来也不利于激发创新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出不去”也“进不来”的局面,使得广播之间促进发展的竞争相对较弱,更易形成内容瓶颈。

  限于“效益”思维,消解权威。长期以来,广播电台都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但在经营压力下,有一些广播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以“广告为主、节目为辅”,被听众批评为“不是节目里插播广告,而是广告里插播了节目”。还有一些为了获取流量,出现了哗众取宠、庸俗、失实的报道,甚至还有广播卖假药的事件发生,这都破坏了传统广播电台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图源:视觉中国

  

  传统广播如何扬优势、补短板,重拾辉煌?笔者想到三句话。

  以融合拓广度。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广播是重要的主体之一。相较于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的从业人员要少一些,更可以轻装上阵,做强互联网平台、打造各具特色的全媒体账号矩阵来突破原先地域的局限,同时可以统筹建设音频节目、短视频、竖屏节目等,让广播节目“可听、可读、可看”。现在不少广播电台立足原有优势,发挥新兴的载体和平台作用,开展视频直播,打造短视频账号,取得了不错效果。比如,浙江广电城市之声早在2003年就提出“看得见的广播”的概念,开设“城市之声BBS”同时开展系列线下活动,并将成功经验不断复制升级,目前打造了全网4000万粉丝的个人IP大号“新闻姐”,建立了短视频大V矩阵。

  以运营增价值。当前,“声音经济”逐渐崛起。有统计显示,在网络音频平台的收益中,用户付费已经占到62%的比重,主要付费的内容集中在商业职场类、教育培训类、健康养生类等。这也给广播深耕声音的专业化、产品化提供了发展方向。传统广播电台可以更多地尝试“拥抱”互联网,对专业广播节目内容进行“二创”,制作成短音频产品、栏目播客等,增强传播力。比如浙江之声的《星空朗读》,探索将声音打造成朗读产品,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成一个个声音文化产品,颇受听众欢迎;杭州滨江区则探索把声音落地成产业基地,建设了配音、音效、培训、演出、校企合作和IP孵化六大中心,提供声音服务,实现“声音变现”。

  以互动强黏性。让听众在收听过程中找到归属感、认同感,一直是广播的目标之一。技术的发展让互动更加便利直观,通过在新媒体端开通互动渠道,让“空中的陪伴”可以落地,也让互动时间从节目中延伸到节目之外。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建设一支善于互动的人才队伍,通过各种方式引导用户参与节目的评论、转发、点赞、交流,同时要为一些深受听众喜爱的主持人在互联网平台量身打造一批节目、栏目,在密切的沟通交流中增强共情传播,提升用户黏性。

  纵观广播的发展史,在起起落落间,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又有内部改革的推进,电视的普及、网络的发展,都让我们曾经担忧过广播是否会被取代,但历史证明了,只要坚持拥抱新兴技术和渠道,深耕声音领域,广播就不会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廖君琳

相关阅读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