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中华第一舟”驶向何处

字体:
—2024—
06/08
14:33:39
2024-06-08 14:33:39 来源:浙江宣传

  在杭州湘湖景区内,有一处“沉睡”了约8000年的古文化遗址——跨湖桥遗址,这是目前浙江省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在先后三次考古发掘中,大量的骨器、木器、石器、陶器和植物遗存等从这里出土。这其中,一艘独木舟的出现,让跨湖桥文化有了不一样的韵味。

  多家权威机构对舟体木块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的结果显示:独木舟距今约8000-7000年,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独木舟之一,因此被称作“中华第一舟”。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今年是“跨湖桥文化”命名20周年。如何沿流讨源,赓续历史文脉,是一条充满想象力的征途,一如跨湖桥先民决定驾舟而行时,路向何处,必定经过了一次次探索前行。

跨湖桥独木舟

  

  上世纪90年代的湘湖边,砖瓦行业兴盛。1990年5月30日,萧山电大一个学生向萧山文物管理委员会提供了一些线索,之后在杭州砖瓦厂附近,黑陶片、兽骨、鹿角、木器残件等文物被发现。当年,考古学家在这里进行了首次发掘,跨湖桥遗址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2001年和2002年,考古专家又先后两次对跨湖桥遗址进行了发掘,独木舟就是在2002年的这次考古发掘中被发现的。

  这一次的发掘,原本只是做一下清理和收尾工作。但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震惊世界的发现出现了。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跨湖桥遗址第二、第三次发掘领队蒋乐平,在日记中记录了发现独木舟的过程。

  11月11日,星期一。……台阶部位有大块带凹面的木板,戏言要出木船了。

  11月12日,星期二。……台阶下的‘木船’刚好在沟内,给人一种小船溪水的联想。带着这样的设想,午后清掉台阶后,果真为一条‘独木舟’式的凹木,宽约40厘米,两端进入隔梁……

  11月18日,星期一。……独木舟附近横七竖八木头多,好像是个木头造船场。

  出土时,船体呈西南—东北向摆放,一端已经处于残损状态。独木舟内外表面光滑平整,侧舷上端已经被磨成圆角,可以看出,这或许是一条使用过的旧船。独木舟中部,还有一个破损的洞孔,上面覆盖了同样大小的圆木块,后经研究证实,是由先民修补而成的。

  透过这些考古遗物,我们可以想像先民们的生活场景:他们在此种植水稻、采集野果、狩猎捕鱼、饲养家畜,在当时还是近海湾的跨湖桥,驾驶着独木舟出没在风波之中。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易·系辞下》这样记载,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的制作过程,就属于“刳木为舟”。

  从出土的独木舟来看,船体内侧表面有多处火灼的痕迹。考古研究表明,造船时,工人采用火焦法技艺,他们将马尾松对半剖开后,用火烤焦木头表面,然后再用坚硬的石器刨去烤焦的部分,直至挖出可以载人的空间。

  考古人员还在现场发现了船桨和多处小块的席状编织物,其中一件编织物比较完整,看上去像船帆。他们推测,这是条“边架艇”,航行时,在独木舟的一侧或两侧捆绑浮材,再架起船帆控制船体平衡。

  独木舟所在位置的周边,四处散落的木料和工具,这表明此处很有可能是一个位于码头边的独木舟加工厂,用以进行制作、修补、改装等各类作业。

  一系列完整的工艺,可见跨湖桥先民的技术创造能力,他们从这里乘舟出发,去探索广袤的世界。

  在独木舟问世之前,人们使用竹排和木筏在水域上漂流,活动范围有限。而独木舟不仅可以载人在湖泊浅湾作业,还能穿越浩淼的杭州湾驶向海洋。拥有了独木舟的跨湖桥先民,将探索世界的勇气变成了拥抱江河湖海的能力。

  湘湖一叶舟,问史八千年。根据跨湖桥独木舟及其周围的遗迹,我们可以窥见浙江先民的生活景象。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内景

  

  据《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2005年和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两次来到萧山跨湖桥遗址调研,现场参观了独木舟和出土文物。2006年那一次参观结束后,习近平同志握着时任萧山博物馆馆长施加农的手说:“要深入研究跨湖桥文化,把它发扬光大。”

  作为跨湖桥文化的标志物,独木舟虽小,承载的却是载着先民们漂江过海的美好愿景。面对宽阔的水面,跨湖桥先民勇敢地溯水而去,这批最早的“弄潮儿”,也成为开拓进取的弄潮精神的源头之一。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指出:“在浙江新石器时代最为著名的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和良渚的考古文化中,浙江先民们都以不同凡响的作为,在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源留下了创造和进步的印记。”

  一叶木舟,还是中华文明交流的桥梁之一。专家推测,考虑到跨湖桥文化与长江中下游文化在很多器物上有趋同性,很有可能在那个时候,不同地方的先民们就驾驶着独木舟,通过杭州湾和长江水道,开展迁徙与交往。

  正是这样的交流切磋,推动了文化的互补、积累与升华,联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不断演进、发展。

  “中华第一舟”及相关遗迹的发现,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独木舟的国家之一,为研究新石器时代人类水上交通工具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我国舟楫文化和世界造船史上均占据了重要地位。

  2009年9月28日,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开放。在湖面6.5米下的玻璃房中,这艘满载历史烟尘的独木舟静泊于此,船底触碰的依旧是8000年前的土壤。

  “舟”是跨湖桥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也是后人感知这一文化的关键记忆点。

  8000年前,独木舟见证了跨湖桥先民用勇气和智慧埋下的文明种子,8000年后,又再次成为连接世界文化的纽带。沧海桑田,跨湖桥的故事仍在时间的轨道上向前奔跑,书写着新的故事。

  【档案资料】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独木舟。它长5.6米,最宽处53厘米,舟体平均厚度只有2-3厘米,由整棵马尾松加工而成,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之一,有“中华第一舟”之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廖君琳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