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间2024年8月4日凌晨,著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在旧金山逝世。“李政道”这个名字在中国广为人知。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消息经由新华社播发后,传遍了大江南北。
李政道和浙江有深厚渊源。1942年,李政道曾先后在常山临时中学、赣州联中求学。赣州联中是由时任嘉兴秀州中学校长顾惠人等人在抗战烽火中创办的。1943年,李政道考入浙江大学,跟随束星北、王淦昌等老师开始学习物理。1991年,李政道在浙江大学创办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句南宋词人蒋捷的词,是李政道生前十分喜欢的。如今,他在流光中与世人告别,与他所热爱的物理告别。笔者选取了他在不同阶段说过的五句话,追思之余,也试从其中探寻李政道传奇人生中的“正道”。
李政道 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一个人的成功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其中“机遇”也许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驾驭的
“机遇”这个词,似乎离李政道很远。1926年出生的他,遇到一个战火连绵的时代,一直到去美国留学前,也未取得任何一张正式的毕业文凭。
1945年,当时的民国政府要派人前往美国学习,领头的是物理学家吴大猷、数学家华罗庚和化学家曾昭抡,每名科学家可以带两名助手。当时年仅19岁半的李政道入选,成为了吴大猷的助手之一。
多年后,吴大猷回忆说,选择李政道没有丝毫犹豫,因为“天赋勤奋未有如李的”。可以想象,李政道流落江西赣州时如果没有爱读书的习惯,也许就不会读到《普通物理学》这本书,对物理学产生深刻的认识;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如果没有经常上门去吴大猷家请教问题,主动要求做一些有难度的物理学习题,让老师认识到他的天赋和勤奋,这样的机遇,也许就是别人的了。
把握住机遇的李政道,同时也“希望更多类似的机遇能够光顾年轻人”。在他看来,从某些方面讲,从1979年到1989年,由他发起并参与实施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简称CUSPEA)比“宇称不守恒”研究更有意义。
机遇可遇不可求。当暂时看不到机遇时,李政道始终保持耐心,集中精力做好眼前的事情,当机遇真的来临时,更是敏捷地抓住了它。
李政道申请转入物理系的报告、国立浙江大学关于学生李政道转系申请的审批单 图源:“浙江省档案馆”微信公众号
二、向还没有开辟的领域进军,才能创造新天地
在芝加哥大学求学期间,李政道的博士导师是物理学泰斗、量子场论的创始人之一费米。在选择博士论文方向时,费米教授给了他两个题目。
不过,李政道并没有领导师的好意,他觉得,在费米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两个题目,他无法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于是乎,出题后一两周,李政道没有任何进展。面对这样一个“不听话”的学生,费米教授没有表示不满,反而选择转换身份,让李政道来给自己讲课,两人在深入探讨中激发出了更多深邃思考,也让这位来自东方的年轻人,对于学术研究有了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
科学研究的每一次进步,都需要在学习中传承前人的成果,在思考和提问中开辟新的领域。对于学问之道,李政道直言:“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正是秉持“向还没有开辟的领域进军”的执念,李政道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诸多领域都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发展,更加呼唤从0到1的首创和起源、从1到N的增长和扩展,期待更多开辟新领域、创造新天地的原始创新。
瑞典国王给李政道颁授诺奖 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三、做科学工作就是我的呼吸,也是我的一生,也是我的享受
可能是对战乱年代颠沛流离的往事刻骨铭心,李政道对来之不易的安定环境格外珍惜。
1956年,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长期和他一起工作的季羡林之子季承在谈及李政道发表大量论文的秘诀时说,要说秘诀,那就是抓紧人生的分分秒秒,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勤奋刻苦,永不停止。
白天有其他工作,那就深夜研究。需要出差,那就在路上研究。实在疲乏,那就睡一两个小时再研究。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李政道丝毫没有停止研究的脚步。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起了一项对孤子星的系列研究,即使已步入常人的退休之龄,仍然活跃在学术最前沿,拓宽人类物理学的知识边界,同时也在科学工作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和享受。
哥伦比亚大学前校长李·鲍林格曾如此评价在校工作近60年的李政道:“在每个重要方向,他无比卓越的贡献代表了哥伦比亚大学和学术界的最高水准。”
旁人眼中的辛苦与荣誉,在李政道眼里如同呼吸一般平常。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物理学界的新星如潮涌现,中坚力量的接力棒也多次交接,但李政道始终坚守。
对很多年轻人而言,“择一业而终一生”似乎已经过时。在节奏快、变化多、选择广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找准属于自己的定位,“静心”与“深耕”这两个词是李政道留给年轻人的答案。
李政道 图源:“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
四、只要能给中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我个人牺牲些时间,甚至做些“收发联系”一类的工作,也是值得的
1972年起,李政道多次回国访问讲学、建言献策,为推动中国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1979年以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政道每年将大量时间花在了一手创立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之中,“收发联系”的工作甚至成为了他的日常。
比如,他为学生和志愿学校之间进行协调,给上百名学生做起了专职“留学中介”;又如,他与美国各高校物理系写信联系,向多所学校发出了项目邀请函;再如,他给国内各部门负责人写信,讨论了很多项目实施细节,并为学生们争取到了校方的补贴……
李政道发出的信件曾塞满了哥伦比亚大学和周边的邮箱,因此他和夫人、秘书三个人不得不用手推车装满信件,运到更远的邮局去寄发。
李政道儿子李中清觉得,父亲在处理和学生的关系上有种非常纯粹的责任感,“他对CUSPEA学生未来的去向很关心,对他们始终抱着负责的态度。就跟他对国家抱有的那种责任感一样”。
从战火中走出来的李政道,对国家命运有着深深的牵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国的年轻一代打开更广阔的科学大门,“为祖国做点有益的事情”。
1984年5月18日,李政道(右一)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作学术报告 图源:新华社
五、一个人一生做事,要忠于自己的事业,要做加法,不能做减法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李政道曾在多个场合引用杜甫的这句诗。在他看来,相比于物理学研究带给他的乐趣,其他的名与利其实都是浮云罢了。
1957年,在进行诺贝尔奖的获奖演讲时,李政道引用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如来斗法的故事。他说:“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取得了快速的进步。但我们必须记住,即使到了佛陀的指尖,我们距离绝对真理仍然非常遥远。”
和徜徉在物理的真理海洋中相比,诺贝尔奖或许只是李政道人生中的一个注脚。正如2003年,李政道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作报告座谈会,在回顾和评价自己过去几十年的科学生涯时所说:“这个世界永远给你新的问题,你考虑这些问题,就可以忘记其他的普通的事情,如买菜。所以说物理是我一生的一个追求和支柱。”
观李政道一生,这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天才探索宇宙之道的故事,更是一颗赤子之心做“人生加法”的故事。
故人已逝,“正道”永存!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