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缘何“保俶如美人”

字体:
—2024—
08/31
12:35:41
2024-08-31 12:35:41 来源:浙江宣传

  明代张岱在《西湖梦寻》中说:“湖上两浮屠,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衲。”不同于雷峰塔的沉稳,保俶塔以轻盈秀雅著称。从远处望去,她修长玲珑,像一位美人驻足西子湖畔。

  “美人塔”的魅力不随岁月流转而消退。2018年秋,西湖景区在进行遗产监测时发现,保俶塔塔刹已微微倾斜。经检查,造成其倾斜弯曲的主要原因竟是风筝线的拉扯。一年后,保俶塔开始“闭关”进行维保。在此期间,不少网友遗憾感叹道,来西湖边旅游看不到“美人塔”了。

  那么,保俶塔因何而美?她为何令人流连?

  一

  塔在古代有独特的象征意义。现在人们也常说,一座塔是一座城的“美学”。在许多人心中,保俶塔一直是美好的代名词。历经千年沧桑,她背后的文化底蕴始终未变。

  关于保俶塔的来历,流传最广的版本是吴越国人为祈保钱王入宋平安归来而建造的。明代韩邦奇《登保俶寺》说:“社稷有臣挥痛泪,君王何事树降标。当年城郭分明在,十里长塘见野桥。”钱王“纳土归宋”的故事赋予了保俶塔以和平美好的意义。

  还有一种说法是,保俶塔为吴越国钱弘俶时期的吴延爽所建,初名为应天塔。《咸淳临安志》记载:“僧永保建,故名保叔塔,旧又有应天塔、极乐庵、落星石在焉。”北宋咸平年间,一位叫永保的僧人又重修了该塔,人们尊称永保为“保叔”,后人因此将塔命名为“保叔塔”。

  尽管关于保俶塔的来历众说纷纭,但其始建于吴越时期确定无疑。时光为保俶塔蒙上朦胧的面纱,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六次重修,她见证了宋朝的繁荣、元朝的铁骑、明清的兴衰。

  到了20世纪20年代,保俶塔仅剩残缺的砖砌塔身。也正是在那期间,雷峰塔倒塌,当时的杭州政府意识到,除了雷峰塔,还有“保俶塔建筑年代久远且危险堪虞”,又是“西湖名胜,实有保存之必要”,随即将兴修计划提上日程。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前期勘测有误,人工费、物价不断上涨,维修计划历经三次搁置。最后,在爱国人士的慷慨解囊下,重修工作才得以于1933年完工。今天我们看到的保俶塔就是那时重修而成的。

  对于“美人塔”之美,当时人们就有各种理解。有人认为重修后的保俶塔给人新奇感,比如新塔每层每面中间新装了绿玻璃灯罩,入夜后灿烂光明,另有一番气象;也有人觉得新塔外形较之旧塔更为瘦削,好似一位亭亭玉立的摩登姑娘。总之,经过多次修缮与“重生”,保俶塔如同美人梳妆打扮,更添几分神韵。

  二

  保俶塔的美,美在其令人心驰神往的建筑形制,更美在其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

  形制之美。“当峰一塔微,落木净烟浦。”保俶塔高45.3米,塔身有八面七层。其设计之精妙,一在第六、七层的巧妙收窄,使得整体轮廓来看更显纤细与柔美;二在塔尖如针直指苍穹,妩媚中不失庄重,挺拔里又添窈窕,犹如翩翩美人款款而立。

  胡应麟在《后西湖十咏》中描述道:“绝顶浮图出化城,扪萝如蹑太空行。孤标突兀神光现,七级玲珑妙相呈。”寥寥数语,勾勒出保俶塔的玲珑形象。

  和谐之美。千百年来,保俶塔矗立于宝石山上,以天为幕,以山为基,遥望着雷峰塔,“一肥一瘦”间形成了西湖南北“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衲”的风景,暗合“成双”的美意。

  宝石山上多奇石。从苏堤远眺,每当朝霞初露或夕阳西下时,秀丽多姿的保俶塔和霞彩流溢的宝石山如诗如画,形成“宝石流霞”的绝美景致。登上宝石山,站在保俶塔下,还能拥有远眺西湖的绝美角度。

  文化之美。在历代诗人词人笔下,保俶塔绽放了一次又一次美丽的瞬间。宋代杨蟠有诗云:“落日云间合,空中露几层”,道出保俶塔与落日余晖相互映照的静谧;明代高濂则在《四时幽赏录》中写道,“保俶塔看晓山,山翠绕湖”,记录下春日胜景。

  保俶塔同样受到画家们的喜爱,早早就出现在宋画中。南宋李嵩《西湖图》和佚名《西湖春晓图》勾勒了从西湖远眺保俶塔的佳景。之后,保俶塔就成了画中西湖的“符号”,如清代董邦达《西湖十景图卷》、现代傅抱石《保俶塔》等,都对其有细腻的笔墨描绘。

  三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作为一处点缀在西湖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保俶塔又该如何焕新焕彩?

  串联“古”与“今”。保俶塔矗立千年,承载着吴越王钱俶平安归乡还愿造塔、吴延爽祈求国王平安建塔,保叔斩妖保护乡亲等动人的传说。

  这些传说与故事的背后,既有心怀天下的家国大义,也有邻里互助的动人情节;既记录了千年前的故事,也蕴含着打动当下的力量。不妨通过专题纪录片、主题性文学艺术创作等形式,来更好展示保俶塔的故事和细节,让更多人走近、了解她的历史、文化与建筑特色。

  勾连“塔”与“湖”。沿着北山街等线路漫步西湖,保俶塔是不可错过的风景,也是探寻西湖曙光、避暑纳凉、户外徒步的好去处。拾级而上,置身层层叠叠的绿意中俯瞰西湖,一级有一级的体验,一层有一层的风景。

  “人在画中走,画在景中游”的诗意享受如何更可感?可以设计创意化的寻塔探湖路线,串联断桥、西泠印社等沿湖景点,让游客既能看到西湖上夕阳流霞,又可听到保俶塔下声声鸟鸣;又或是运用AI、AR等技术,让游客借助手机就能“穿越”古今,与苏轼等人同游“塔”与“湖”。

  融合“文”与“旅”。从根本上来说,作为杭州文化地标之一,保俶塔之所以富有旅游价值,不仅因其地理位置靠近西湖,还因其有自身文化底蕴作支撑。若能将其内涵的建筑美学、诗文底蕴与当下的文化热点相结合,更是“鱼”与“熊掌”兼得的好事情。比如抓住“美人塔”之称做文章,赋予文物以形象、个性,可创作一批电子书签、创意摆件、时装玩具等文创周边,让这一IP更为亲民、生活化。

  有人说,每次来西湖,总要爬一次宝石山,看一次保俶塔;也有人说,每逢新年,都要到保俶塔登高;还有人说,保俶塔附近留存着大学时代的记忆,到初阳台看日出、在寿星石上等待流星雨……

  保俶塔之美,更因她与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紧密相连,这是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这画卷中,有塔,有你也有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