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中式英语的魅力逆袭

字体:
—2024—
08/28
10:17:07
2024-08-28 10:17:07 来源:浙江宣传

  近日,一句中式英语“you pretty,he ugly,you swan,he frog(你美,他丑,你天鹅,他青蛙)”在海外热传,因其简单直接、通俗好记,被部分外国网友玩笑般地当作莎士比亚的经典语录。

  这个梗,最初源自外国博主在中国社交媒体发的与男友分别的帖子,当时有不少热心的中国网友在评论区用散装英文宽慰她。没想到,帖子被搬运到海外论坛后,这些中式英语掀起一阵热潮,迅速斩获超2000万的点击量。

  不禁要问,中式英语的走红折射出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冷眼”静看“火梗”?

  

  曾经,中式英语还是被戏谑的对象。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某些外媒就对公共场所中不规范的英文表述进行过“群嘲”。然而,这些年中式英语频频登上国际秀场,还总能收割一波好评。

  中式英语早已成为跨文化沟通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有人统计过,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的贡献率达到5%到20%,超过了其他任何语种。比如“paper tiger(纸老虎)”“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草根”中式英语,陆续“转正”为标准英语。

  比如世界上最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于2018年正式收录“add oil(加油)”,其他收录的还有“feng shui(风水)”“lose face(丢脸)”等等,这些单词印证了中式英语在全球语言交流中占据愈加重要的地位。

  中式英语往往伴随着我国新闻热点事件、文化爆款产品出现。像最近席卷游戏界的《黑神话:悟空》中,主创团队直接将“悟空”“金箍棒”翻译成拼音“Wukong”“Jin Gu Bang”,只因为“足够好听,而且足够清楚”。不少网友直言,这就是文化自信,倒逼外国人学习中文。

  另一边,诸如“Hanfu(汉服)”“hongbao(红包)”“Chinese Baijiu(中国白酒)”“geilivable(给力)”等新闻热点衍生出来的词语,也常常以音译形式流传海外,激发更多外国人借中式英语来探索我国的新兴事物。

  随着越来越多外国人来中国居住、旅游、学习,有些老外开始自创中英混搭的新词。比如前段时间外国博主带火的“City不City”,成为城市化、洋气、新颖等正面意向的代名词。

  还有些中式英语是国际友人钻研汉语文化后发掘出来的,比如“No wind,no waves(无风不起浪)”。这些创新的用法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语言在交流中的灵活变化和融合。

 网友分享用英文学习古诗词“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和《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去年底,河南大哥胡振兴开会的视频十分火爆,每次给非洲员工开会,他都操着一口纯正的“中式口音”,网友们纷纷为他讲中式英语的自信模样点赞,表示让曾经深陷口语阴影的我们都敢于自信开口了。从被“群嘲暗讽”到被“模仿点赞”,中式英语为何能实现逆袭?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比如,大道至简的中文魅力。汉语博大精深,一言一句浓缩了老祖宗千百年来积攒的文化之美。乍看苍白粗暴,细品又精准到位,独特的魅力让外国网友惊叹不已。

  比如“long time no see”只用简短的四个词就表达出“好久不见”这种绵绵思念的情感,相比于复杂的英语表述,更加贴切简洁,也更容易被传播。正因此,它在国外已成为见面打招呼的常用语。再如“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形象展现了人多拥挤的画面,不少外国人由此对中国成语产生了兴趣。

  比如,网络热梗的无界传播。在网络时代,网友们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表达,创造出了众多有趣、接地气且大众化的中式英语表述。这些表述不仅充满了创意,还往往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当下的社会热点和人们的情感需求。比如“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说得多不如做得多”。这种充满生活智慧和幽默的中式英语,自然能够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广泛共鸣。

  再如,愈加可亲近的中国形象。不少外国人对于神秘而古老的中国文化充满了好奇和向往,通过学习和理解中式英语,他们能够更深入地感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从而进一步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和喜爱。

  如今,“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让“China travel(中国旅行)”成为外国博主的流量密码,实地感受中国的美食、美景和人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正感受到中国的可亲可近。

  

  正如硬币的正反面,对于中式英语,质疑与支持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人认为,中式英语爆红海外,算是打了一个翻身仗,顺利转正;也有人认为,中式英语会给传统的英语学习带来误区。那么,应当如何看待中式英语的走红呢?

  所谓适者生存,自然界的法则同样适用于语言。中式英语走红,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存在的合理性。事实上,除了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还存在着澳式英语、法式英语等,它们在语音、语法上都有各自特点。

  本质上说,语言就是一种交流工具,只要能满足人们传情达意的需要,就完成了它的使命。用的人多了,大多数人也就知晓中式英语的其中之义,交流也不会再存在阻碍。

  不可否认的是,部分中式英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英文词汇量匮乏、语法掌握不当而引起的。因此,包容并不代表不用学英语,不代表鼓励人们大范围地用中文思维“直译”。

  如同“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一类中英夹杂的用法,我们自己理解起来或许心照不宣,但要想“全球流通”,还是会存在交流障碍。在大方开口交流的同时,仍然需要保持清醒,以免从自信变成自大。

  其实汉语中也收录了不少舶来语,如“巧克力(chocolate)”“脱口秀(talk show)”“幽默(humorous)”“罗曼蒂克(romantic)”等。这些词大大增加了汉语本身的丰富度,进入到我们的日常交流和书写内容中。同样,中式英语也丰富着英语的表达,利用好中式英语,可以将中国文化传播得更加广泛且深入人心。

  就像著名翻译家许渊冲通过“原汁原味”的翻译,将中国古诗词推介了出去。他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翻译成“The Lake of Peach Blossom is a thousand fathoms deep,but not so deep as the friendship Wang Lun and I keep”,不少外国网友读后表示“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力量,特别动人”,“The Lake of Peach Blossom将会是我们形容友谊的新表达”。

  在跨文化交流中,多元灵活的表达方式总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创意和幽默为笔墨,能够描绘出绚丽多彩的世界画卷,而中式英语也在持续展现文化碰撞间的璀璨光芒与背后的友善温暖。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