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集卡社交为何令人担忧

字体:
—2024—
10/20
12:23:22
2024-10-20 12:23:22 来源:浙江宣传

  近日,有媒体报道,有未成年人花费上万元在直播间拆卡。其实,一段时间以来,在学生群体中,“集卡”活动非常受欢迎。小马宝莉卡、明星小卡、哆啦A梦卡、叶罗丽卡……一张小小的卡片风靡校园,也让许多青少年沉迷于“拆”和“集”的快乐中,有的孩子为购买各种“稀有卡”“典藏卡”甚至花光了零用钱。

  某短视频平台上,“#拆卡#”相关话题的播放量达150亿次;某社交媒体上,与“小马宝莉卡”相关的多个话题登上热搜。不禁要问,青少年为何会迷上“集卡”?家长和老师该不该阻拦?如何破解“集卡成瘾”现象?

  一

  从80后的变形金刚卡、小虎队卡,90后的小浣熊水浒卡,到00后的泡泡玛特卡,10后的奥特曼卡、小马宝莉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集卡”,也拼出了各自独有的童年记忆。

  最初的集卡方式很纯粹,一般是一种“随缘式”集卡,卡片也不具备超出IP之外的更多附加值。比如有网友说,最早集的卡是小虎队方便面的卡,类似于小玩具一样可以拼装的小圆卡片,主要是一共6种老虎的小虎队系列以及后来出的恐龙系列。那么,“8090”小时候流行的卡牌,过了20多年为何又流行回来了?笔者认为,大致有三重因素。

  爱好“上手”。集卡玩法之所以能流行,关键在于经典IP的吸引力。这些卡牌的主题多为蛋仔派对等深受孩子喜爱的动漫角色,对孩子们而言,这些二次元的卡通形象像是陪伴他们成长的伙伴。有网友就说:“小浣熊的水浒卡,让很多人第一次有了把全套卡牌集全的想法,这个卡更是一代人的记忆。”比如,为集齐108张英雄人物卡片,有人把午饭换成了干脆面,有人专程跑到外地购买只为更容易抽到新卡……这股收集热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正是“卡牌们”所蕴含的文化符号和情感认同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关“上头”。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完成欲”,离达成某项目标越近,人们的完成欲就会越强。当孩子们集齐全套卡牌的进度条越接近100%,就越会热衷于抽卡,投入度也就会显著提高,不知不觉耗费了大量时间与金钱。同时,通关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又能带来不一样的乐趣。比如,掀起“全民马圈”风潮的小马宝莉卡,有“R”“SR”“SSR”等多种类型,“S”越多表示等级越高、越稀有,抽中的概率就越小。假如能抽中高位卡,就会有不小的成就感。

  社交“上瘾”。对于孩子们来说,卡牌像是一种“社交货币”,用来建立巩固友谊、获得同伴认同。不管是以前“一人开包,全班围观”的集水浒卡的年代,还是如今“小孩哥”“小孩姐”的集卡、换卡,用卡片社交是每一代孩子共同的特征。在学校,当集卡成了聊天、交流的“谈资”时,有的孩子为了防止“不合群”,会选择跟风加入,而一些拥有稀缺卡片的孩子,会得到同学的赞美和羡慕。

  二

  不可否认,集卡社交一定程度上给青少年带来了互动的趣味、沟通的话题。但随着集卡之风的火爆,也造成了一些乱象,不少学生互相攀比,甚至不惜花高价购买;还有的家长担忧,若是沉迷集卡,恐怕会影响生活、耽误学习。笔者认为,集卡背后潜藏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盲盒属性。与开盲盒一样,集卡充满了未知与惊喜,孩子们在拆开包装的那一刻,收获了精神上的满足。这种难以预料带来的刺激感,让他们渴望不断尝试,直至获得心仪的卡片。然而,正是这种心理,容易导致过度消费和沉迷。比如除了实体商店,线上还有不少拆卡直播间,玩法层出不穷,像一整盒“刺刺”卡牌,每张卡牌都带有高卡值;“叠叠”系列,根据抽取的卡位不同,可累积多包奖励;还有“捉迷藏”玩法,若未抽到指定角色,可继续拆包探索。这种拆包瞬间的快感与期待,让“这次过后”总想“再来一次”。

  市场炒作。一些商家通过限量发行、炒作稀缺卡等方式推波助澜。当一张稀有卡片得到权威评级机构的认证后,其价值还能进一步飙升,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无论是二手市场回收、委托代售,还是在线拍卖,一系列的商业链条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卡片交易市场。比如,经查询某二手交易平台数据,搜索关键词“小马宝莉卡”,近期成交量超6万笔。前段时间,“一张‘小马宝莉’的卡评级后能卖21万元”话题登上热搜。可以说,卡牌本身并不具有高昂价值,然而商家的营销策略推动了其价格的虚高,不仅激发了未成年人的购买冲动,也给家长带来了额外的经济压力。

  “两点一线”。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们逐渐不爱去户外活动了,而是喜欢在座位上静静。比如,“8090”后上学的时候,一下课就在走廊跳橡皮绳。而如今在有的学校,如果学生在走廊奔跑,很可能就要被扣纪律分,于是一些孩子可能就不愿意出去玩了。加了“晚托”服务后,孩子们白天几乎都在学校,放学就回家,全天在学校和家之间“两点一线”,出门玩的机会并不多。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盘手串、集卡等室内活动渐渐成了孩子们课余时间娱乐嬉戏的首选,在校园间流行起来。

  三

  青少年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感和探索欲,集卡社交某种程度上能够满足他们对收集、交换和展示的需求,这是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流行文化现象。如何守护这一代人童年回忆中的“小美好”,笔者有三点看法。

  让卡牌回归卡牌。盲盒模式作为时下流行的营销策略,用来吸引顾客本无可厚非。但作为受众以青少年为主的卡牌产品,“博彩式”的营销方式,注定不会走得长远,也会带来危害。对市场主体而言,要想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在“挣销量”的同时也要兼顾“正能量”,积极修炼“内功”,提升产品本身价值,传递优质文化,让青少年体验到卡牌所承载的内容和文化属性,以内容取胜方能赢得尊重、行稳致远。

  监管步伐须跟上。“卡牌经济”野蛮生长之时,监管部门、互联网平台是不容缺位的。比如,对盲盒销售的监管,直播间一般都会明确提示“未成年人禁止下单”,在此基础上,平台应当以更有效的手段,核实下单消费者的年龄和身份,避免未成年人盲目跟风消费。又如,执法部门可以出台更为细致的措施,加大对卡牌违规销售行为的惩戒力度,守护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用陪伴消除“黑洞”。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玩具,可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但是家长需要积极引导孩子理解消费的本质,理性、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对话,引导孩子思考清楚究竟是为了爱好集卡还是跟风集卡,与孩子共同设定关于集卡的规则,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限定消费金额或频率,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理财观。

  此外,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更要读懂集卡背后的心理因素,拿出时间和耐心,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开展富有创意的兴趣活动,鼓励孩子们去探索新鲜事物,发现多彩世界,营造一个更积极健康的成长氛围,让孩子们有更好的选择、更充实的生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