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好作者是怎么养成的

字体:
—2024—
10/21
10:48:09
2024-10-21 10:48:09 来源:浙江宣传 之江轩

  一本书,始于跃动在作者笔尖的文字,成于编辑与出版社的精心策划和出版。这两天,首届浙版集团杰出作者大会在杭州举行,聚焦作者生态圈建设,名家新锐齐相聚,与作者编辑共同探讨。

  在“书籍”这条生态链中,作者是核心“C”位,出版社则是“最佳辅助”。出版社以敏锐洞察和专业素养,帮助作者去芜存菁;作者则以深邃思想、真挚情感和独特笔触,激发编辑的创造力与灵感。

  那么,好作者是怎么养成的,出版社又该如何维护作者资源?今天,不妨聊聊这个话题。

  浙版集团重磅推出首届“文澜奖”,首届“文澜奖”奖章最终授予《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编写组、王慧敏、徐锦庚、沈石溪等4位名家(团队) 图源:“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微信公众号

  一

  作者与出版社的关系堪称“最佳拍档”,“选题宝藏”的发掘与论证,“书稿大厦”的构建与修缮,都离不开他们源源不断的创意与灵感。

  他们是“合伙人”。从出书的流程来看,作者负责从0到1的“耕耘”,通过文字、图表等表达思想和观点,直至作品的“种子”破土而出,开枝散叶。而出版社则负责后续的“栽培”,通过编辑、设计、印刷、发行等,为成熟的“树苗”修剪、养护、美容。

  二者的关系是相互成就、相辅相成的,而其最终目的,便是让读者观赏到“枝叶”的繁茂、品尝到“果实”的甘甜,从作品中获得滋养。

  他们是“甲乙方”。虽说不少人认为“书香”与“铜臭”两者不可混也,但出书也不能单纯“用爱发电”,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力量,出版业既要有“前景”也要有“钱景”,此时,作者与出版社便成为了紧密相连的“利益共同体”。

  在版权归属上,作者会在合作期间将自己的版权包括复制权、发行权、修改权等,部分或全部授权给出版社,以便其进行出版和销售。而在利益分配上,出版社会因销售图书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作者则会获得一定比例的稿酬或版税收入,就像很多网友打趣的,“余华靠《活着》‘活着’”。

  他们是“见证者”。从表面上来看,作者与出版社分别处于出版流程的上下游、利益天平的左右端,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他们更是历史的共同书写者与记录者。

  作者把情感诉诸笔端,将一个个精彩故事、深刻道理转化成文字,成为时代的注脚;出版社则通过出版和销售书籍,参与社会议题、推动文化传播,让更多人读到这些文字之精华、思想之大成。由此看来,二者也是并肩作战的队友、同舟共济的文化建设者。

  以首届浙版集团杰出作者大会为契机,“名家写浙江”项目正式启动 图源:“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微信公众号

  二

  今年5月,中国作协公布2024年拟发展会员1339人,“扩招”吸纳作家。《2023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也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网络文学平台驻站作者总数约为2929.43万人。

  如今,作者队伍不断“扩招”,而奖项与名望兼具的依然是少数,但总有些作家就像出版界的“航标灯”,总能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牢牢抓住评委、编辑和读者的目光。分析下来,他们的作品基本答好了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是“基本功”?当我们翻开一本书,我们的喜怒哀乐,会随着书中角色的命运而起伏,那些或厚重或轻巧或细腻的文字,那些或悲怆或有趣或遗憾的故事,总能于瞬间“击中”我们,既为书中之人物,也为塑造出人物的作者。

  文艺创作中,好的内容是永恒的立足之本,也是每一位作者最该潜心打磨的“基本功”。李白、苏轼、鲁迅等文学巨匠的杰作,穿越千百年时光仍历久弥新;创作出《我在北京送快递》的胡安焉等素人作者,凭借着反映社会真实面貌的故事和未经修饰的朴素情感,打动了万千人心。关键就在于他们的作品饱含着真善美的永恒价值,可以跨越时间的鸿沟打动人、温暖人、感染人。

  什么是“加分项”?诚然,出版社在选择作者时,会考虑到作品的市场潜力与潜在风险,有时会优先考虑名气大的作者,这些创作者一般拥有稳定的读者基础和良好的市场口碑,其作品往往能够“斩获”稳定的销量与收益,也能为出版社带来可观的“流量红利”。

  比如,J.K.罗琳凭借《哈利·波特》系列图书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的读者群体,其后续作品如《神奇的魁地奇球》等,也能吸引来数量众多的“自来水”,从而登上“畅销榜单”。又如作家余华,其《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跻身新时期文学经典,深受读者喜爱,因此他后续出版的书籍便也成为畅销榜上的“常客”。

  什么是“放大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上市新书18.36万种,要想成为读者心中的“万里挑一”,不仅要“写得一手好文章”,还要“做得一手好宣传”。但需明确的是,宣传也要针对目标受众、有的放矢。对于专业读者,行业期刊和学术会议可能更具吸引力;而对于普通读者,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或许更能戳中他们的心。

  比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一书,借“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东风,针对青少年开展教育宣讲,并联合“大V”进行“二创”,吸引了学校和家长关注。半年以来发行量已突破150万册,累计码洋超1亿元,蝉联多个文学图书爆款榜、畅销榜。

  三

  优秀的作者是珍贵的“宝藏”,他们的才华和作品是出版社发展壮大的“钥匙”。但出版社的意义并非被动地做些“善后工作”,而是要具备识别人才的慧眼、结交人才的能力、设置议题的敏锐。

  比如,扮演好“侦探”。成熟的作者总归是少数,而待发掘的“潜力股”则无穷无尽。当下,各个领域的“作者预备役”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输出自己的观点,将旺盛的表达欲转化为“网言网语”。

  编辑需要保持敏锐的嗅觉,通过捕捉网络上的热门话题、新兴领域,锁定那些具有独特视角、创新思维的潜力“新星”。然后,不妨多花些时间和耐心,帮助新锐作者尽快成长。比如线上线下相结合,关注作者的生活状态、创作灵感;提供培训机会、组织作者沙龙,给予专业写作意见、指导其明确作品定位等。

  比如,延伸好“触角”。好的出版社需要囊括多种学科与领域,集成各类思想与成果,说到底也需要向社会资源“广伸触角”,而各行各业的“大咖”是行业的“领头羊”、是创新的“先锋号”,自然也是“触角所向”。

  因此,编辑也不能在出版社坐等“书从天降”,而是要多参加学术会议、行业论坛和专家研讨会等,紧盯行业学术动态,与各个领域专家“握手”。还可以与那些影响力大、专业性强的出版商结成“联盟”,共享作者资源。

  再如,设置好“议题”。出版人的价值,从来不是被动地跟着社会热点走、跟着作者诉求走。而是要成为时代的“局中人”,主动去预测社会变迁的趋势、设置公众关注的议题、引领行业变革的风向。只有想看见更大的世界,才有可能看见更大的世界。

  执掌中信出版23年的“书业传奇”王斌曾说:“消灭一个旧的议题,产生一个新的议题,这就是我们每一代人推动历史进步的方式。”比如,中信出版就以作品为“锚点”,深度参与了中国新商业环境的构建,从“无边界”“长尾理论”到“黑天鹅”“灰犀牛”,层出不穷的商业概念因中信出版的作品变得广为人知。

  总的来说,出版社应珍视每一位作者的声音,耐心为他们“铺石阶”,作者也需相信出版社的市场眼光和专业水平,放心将“磨刀石”交给编辑。唯有如此,才能为读者出好书,为时代留佳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