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地名,地以人传”,一个地方的名人,因其独特的影响力,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也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人们通过名人故居、名人作品、名人遗迹、名人故事等各种虚实相间的载体,得以与先贤进行跨时空对话。
那么,名人文化究竟有何名堂,我们又该如何利用好名人效应,打好文旅“名人牌”?
杭州“钱王射潮”雕塑
一
时光流转,那些曾在历史中熠熠生辉的名人,为何时至今日,依然光芒不褪?
他们恰似一篇文章的“文眼”。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我们了解一地一域的人文风情时,就像在品读一篇文章,精神为筋骨、文化为灵魂,而名人则是其中的“文眼”。他们是地方文化、精神特质的“集大成者”,读懂他们,便也读懂了此地、此间人。
悠悠之江大地,文脉绵长,人文荟萃。无数文人骚客、学者商贾在此留下的思想遗产和传奇故事,犹如一颗颗珍珠,串起了浙江的历史脉络和人文风华。比如,苏轼、白居易、岳飞、于谦让西湖不止自然之美;鲁迅、蔡元培、秋瑾让越地不止魏晋风流;王阳明、黄宗羲、叶适等更是丰厚了中国的哲学文化思想。
他们是串联历史的“桥梁”。李白曾在《把酒问月》中感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月实为古月,而古人则影响今人。与名人相关的建筑、文化、风俗,就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当今天的我们在寻迹之时,那段历史时光仿佛跃然于眼前,而情感也在细微之处产生共鸣。
比如,在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人们感受郁达夫在祖国“风雨”之际,放弃避世心态,笔锋带怒,以无所畏惧的战斗姿态直面“风雨”;绍兴鲁迅故里,人们寻找鲁迅上学时刻在课桌上的那个“早”字;在宁波的龙虎草堂,人们重温黄宗羲在此埋首著述、传授学问并宣讲道义的动人场景。
因一位独特的人物,而结识了一座城市,名人的珍贵遗存,不仅让历史的韵味有了现实的载体,为名人故事和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体依托,也为城市提供了一张张特有的文旅名片。
市民游客在杭州国家版本馆观看“千古风流——浙江历史文化名人展”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二
正所谓“文化搭台,旅游唱戏”,近年来,依托名人文化资源,很多地方渐渐地站上了文旅的风口。但与游客越来越丰富的需求相比,不少文旅点位的开发运营也暴露出一些不足。
比如,千篇一律、千街一面。有些历史文化街区,无论塑造的是文学巨擘,还是商业大亨,总有统一的打造模板:列一些和本地的渊源,列一些“人生大事记”,再摆一些美食市集,如此一来,便算是一个文化街区了。但那些名人生活的点滴,那些让名人形象更为真实丰满的细节却是缺失的,这也让名人文化的内涵和呈现效果大打折扣。所谓名人,“名”在德行,“名”在品性,自然是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之处,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千篇一律,就缺少吸引力,遑论深入了解名人文化了。
比如,厚古薄今、厚文轻理。少数地方在文旅开发过程中,对名人文化的理解失之偏颇,或是偏爱古代名人,对近现代的名人一笔带过;或是偏爱文史哲等方面的名人,对经济、工商、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名人关注较少。
在《人物志》中,刘劭对于“英雄”这样论述:“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而所谓名人,大多也兼具胆识与智慧。因此,只要是在某个阶段、各自领域出类拔萃,推动一地一域发展的人,都应被历史刻录、被后人记住,又何必分古还是今,文还是理呢?
再如,只借名气、不见文化。挖掘开发名人文化资源,最终目的并非只是找个由头吃吃喝喝,而应是感知历史名人的传世美德、大家风范,以此来涵养当代人的精神世界。然而有些景点借了名人的名气,却没有让文化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比如,有的名人故居挂有“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实际上却缺乏妥善的管理与维护,导致环境荒凉、鲜有人至;还有的地方各种美食大荟萃、各类花招玩不停,却少了些文化味儿。
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三苏祠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句古今文化之思,道出了历史文化名人的重要性。那么,我们该如何撬动名人效应,让名人文化充分发挥出名堂?
“三苏祠” 图源:“眉山发布”微信公众号因地制宜方能各得其宜。清代诗人袁枚曾在《谒岳王墓》中写道:“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璀璨人文与灵秀山水是相辅相成、共生共融的关系,我们谈历史、论名人,自然不能脱离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地方名人资源各有不同,名人故居等遗存或聚集、或分散,因此需要结合各地实际来系统挖掘、系统谋划,方能各得其宜。
比如,湖北武汉的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集聚了徐源泉公馆、夏斗寅故居等多位名人的故居,于是当地专门串联了一条“历史名人故居路线”;而在浙江绍兴,鲁迅故里、府山公园、大禹陵等景区都曾出现在课本中,于是当地推出了“跟着课本游绍兴”的文旅路线,寓教于乐。
既能“赏景”也可“入心”。了解历史的深度,决定了洞察未来的广度。随着一处处名人遗存被修复开发,像一些名人故居、历史文化街区等,就成了实景的“复古时光机”,诉说着历史,也启迪着当下。但是一砖一瓦中的岁月记忆,很多时候只在游客的手机中留下了痕迹,却鲜少触动他们的内心,也未必能在脑海中留下印记。
如何让名人和名人文化从历史的尘烟中“走”出来?在展示形式上,需要更加注重文旅的年轻化、数字化潮流,增强与受众的互动,让游客多一些体验感、参与感与沉浸感。比如,在绍兴市兰亭书法博物馆,游客可以在电子屏幕上勾画“永字八法”,并有即时的现场打分,好学又好玩。
坚持“保护”“开发”两条腿走路。精神与文化无穷且无形,需要有形的实体作为承托。因此,尤须把握好名人故居等遗存“开发”与“保护”的“度”。很多名人故居属于文物保护单位,要实现对外开放、集中展陈,必须用上微更新、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修旧如旧,持续焕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如此,一方面可反哺名人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承,另一方面也能让游客拥有更多穿越历史、身临其境的游览体验,让古老与现代、保护与开发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名人文化大有名堂,但讲到底还是要做好“人”的文章。穿越古今,我们共照一轮明月、共踏一条小径,文化在流淌、精神在传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