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忙工作不是“忙台账”

字体:
—2024—
11/14
10:39:56
2024-11-14 10:39:56 来源:浙江宣传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台账作为部门单位的“办事记录本”,具备着事务纪要、进度跟进、成果展示等多项功能,可以说是基层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工具。

  但不知从何时起,一些台账逐渐“变了味”,让人疲于应付、不堪其重。今年,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就通报了一起与之相关的典型案例,某地用“写台账”的方式管理基层干部,强制大家每天定位打卡、上传日志,加重了工作负担。

  尤其是每到年底,看着一摞摞台账,一些基层干部免不了心里发怵:做台账到底是为了啥?这样的台账,真的有必要吗?

  一

  有的基层需要提供的台账纷繁复杂,涉及党建、安全生产、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方方面面。有社区干部就曾反映自己一年要制作上百本台账。与此同时,台账衍生出来的奇葩现象让人啼笑皆非。

  无图无真相。无论是什么性质、何种规格的会议、活动,准备台账资料的时候,文字、数据、照片“三件套”缺一不可,若能提供视频则“锦上添花”,仿佛没图片就等于没做过,或是拍得好就等于做得好。于是,有些干部在走村入户时,主要想的不是怎么做好工作、怎么让百姓满意,而是把照相留影当成“头等大事”,主打一个“干活上走个过场,拍照上精益求精”。

  作秀也作假。有的地方对台账的要求高之又高,比如,文件格式精确到标点,涂过、改过就要重写,字数要达标、内容要丰富、图文要精美。有地方不“卷”内容“卷”包装,看谁的台账本子厚、盒子多,看谁的排版更考究、装帧更精美,甚至有基层单位花钱请人专职做台账,在设计和规格上“卷”入了“next level”。还有地方不惜弄虚作假,巧立台账的名目套取上级拨付的专项资金,引发网友强烈吐槽“干得好不如台账编得好”。

  繁琐更烦人。有时明明是同一项工作,但为了迎接不同部门的检查,就要变着法地将台账“做出花”,让人无奈感慨“相同的食材,居然要做出不同菜系、花样美食”。有的地方有了电子台账还不够,纸质台账也不能少,传上去一份线上签章,还得再打印出一份线下盖章,重复又奔波。有些台账规定只能手写,但动辄几十页、十几本,让人疲于应对,只能“求助”于自动写字机等工具。某电商平台的一款自动写字机月销量上万台,购买评价里不乏直言“台账好帮手”的。

  智能不“智慧”。近年来多地持续推进台账“数字化”,本意是减轻基层负担,但有的地方实际操作下来却反馈“徒增烦恼”。比如,不同台账对应不同平台,有的平台数据还不能共享,同样的内容要在不同平台间复制粘贴;有的系统条目众多、操作复杂,按钮菜单“傻傻分不清楚”,甚至上传照片还要先用P图软件调整比例与像素;还有的服务器承载能力有限,以至于基层干部还得专挑深夜人少的时候“错峰”登录平台。

  二

  事实上,台账本身并没有问题,它是基层千头万绪的一种记录,也是繁复工作的一种存档。然而,当“事前计划、事中纪要、事后总结”被扭曲成了“事事要台账,处处要留痕”,基层干部便很容易背负上沉重的“负担”。

  模糊了重点。基层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本就任务不少、负担不轻。而基层干部也没有“三头六臂”,往往是才走出会议室,就钻进办公室,又或是才从田间地头回来,就做起了资料整理、寻踪索迹的“汇总员”。

  面对各类检查、考核、督导,没有一本本台账“傍身”无异于一场场“裸考”。为了通过“考试”,一些基层干部不得不做足“功课”,填资料、做台账、编辑图文、上报更新……工作量得不到有效配置,基层工作的重心该如何安放,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加剧了焦虑。做台账、补台账、改台账,若是每天为台账发愁,无疑会增加基层干部的心理压力。比如,在有些考核中,台账“做得漂亮”一定程度上是个亮眼的“加分项”,于是,搜罗数据、核查比对、熬夜填表成了有的基层干部的“家常便饭”,每每提起“反复修改还是不合格”都是“一把辛酸泪”,一本填完还有一摞,让人倍感焦虑。

  尤其是对于一些年轻的基层干部而言,刚参加工作就被台账“绑”住了手脚,错误地认为“原来基层工作就是忙台账”时,又何谈激发他们参与基层治理实践的内生动力。正如有年轻人感叹的那样:“我们的创造性和工作热情,正被无休止的填写和更新台账消磨。”

  脱离了实际。基层工作的台账本应是取材于实践、贴近于群众的,既要有具体工作的经验做法,也包含着对大事小情的心得思考。翻开一本台账,理应既能了解一方民情,又能洞察一地作风。

  但某些地方台账要得多、催得紧,导致一些本该从群众实际情况中获取的数据,陷入“闭门造车”的“捏造”与“张口就来”的“估计”,反而脱离了实际、罔顾了群众期待。此外,那些“一眼望不到头”的台账,占据了基层干部过多时间与精力,也让他们无暇去到田间地头、扎根丰富而又鲜活的实际。

  三

  台账当主角,实绩靠边站,说到底是一种本末倒置。如何清理“多到泛滥”的工作台账,让其在基层真正发挥作用呢?笔者想到三句话。

  少一些没必要的检查和考核。台账之困,源于考核之弊。面对过多过度的“痕迹管理”,还是得从考核、检查等“根子”上把好关。领导干部当树立科学的政绩观,须知检查的次数不是越多越好,考核的项目也不是越细越好,台账的内容重在突出重点,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工作过程和成效即可。

  比如,有地方就曾将6个部门合成1个督查组,所有检查工作在一天之内完成;再如,有地方推动考核的形式从“翻台账”转变为“晒成效”,减少检查台账资料的比重,多看现场、多问过程、多听民意,把工作考核更多地放在实施效果和群众满意度上。

  多一点沟通与信任。台账泛滥,还有个重要原因是上下级之间互相“提防”,上级部门看不到台账就对基层做的工作成果“将信将疑”,而基层也将台账当做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出了问题一纸台账就是最好的“证明”。可见,从不理解和不信任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台账,很可能异化为形式主义、痕迹主义。

  这也意味着,上下级之间需要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渠道和有效的协作机制。比如,上级部门应坚持不扩大台账检查的外延,少一些苛责与质疑,多一些沟通与理解。而基层也应做到真实、准确地记录,积极、主动地沟通,既汇报工作进展,也客观反馈实践难题。

  让台账回归记录的初心。台账作为工作的记录本,再精美、再考究都脱离不了其作为记录的功能。一本好的台账应该是“言之有物”的,能够帮助基层干部进行事中管理,又是“言之有理”的,在事后拿出来可以被反复“咀嚼”、引人思考。倘若每一位干部都能正确认识和使用台账,相信对于干好基层工作是有所助益的。

  此外,“数字化”手段应该为台账赋能而不是“负能”,数字平台的设计者要立足为基层减负的视角,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数据整合,构建开放共享的信息平台。

  整治台账上的“指尖之困”,防止形式主义死灰复燃,不妨多一些务实,多一点不懈,多一点理解,才能避免陷入“台账做好了就是工作做好了”的怪圈。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