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6年,一叶扁舟穿行于元军船舰之间,渡扬子江至苏州洋,入浙东,过象山乱礁洋。扁舟之上站着一位风流儒雅、官员模样的人。这天,风小浪微,舟行石间,他多日来的孤愤愁绝一扫而空,于是挥手赋诗《乱礁洋》——
海山仙子国,邂逅寄孤蓬。万象画图里,千崖玉界中。风摇春浪软,礁激暮潮雄。云气东南密,龙腾上碧空。
这首《乱礁洋》是文天祥的传世作品之一。在诗中,他以独特的视角,细腻地描绘了海疆的壮丽景象,内心胸怀激荡。
尽管诗歌意境宏大,但实际上文天祥刚历尽艰险,在九死一生后才从元军手中逃脱。小舟行到礁石之间,见一派奇观美景,也算是家国危难之际难得的松弛。当文天祥的人生走到乱礁洋这一刻,他会想什么?
一
文天祥出身于书香世家,小时候见学宫中所祭欧阳修、胡铨等先贤的谥号都有“忠”字,便心生钦慕、暗下决心:如果不能成为像他们这样的人,就算不上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
1256年,时值南宋理宗宝祐四年,二十出头的文天祥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进士榜首,被钦点为状元郎。
步入仕途后,文天祥历任各地及中央要职,无论是在州县治理还是在京师参政,始终清廉公正、勤勉尽责。若在太平盛世,以一官之身,文天祥自可护佑一方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历史没有假设,他面对的是山河破碎、朝局动荡的时代,是百孔千疮、衰败没落的社会,外有军事威胁,内有腐败混乱与妥协投降。
1258年,蒙古兵分三路南下侵宋,不久便势如破竹。旦夕之间,南宋都城临安朝局急速恶化,朝野大为震撼。宋理宗的宦官董宋臣提出了迁都四明的主张。不知是忌惮董宋臣的权势,还是恐惧蒙古铁骑的勇猛,如此大敌当前、未战先怯的论调,竟也让一些人动摇。
文天祥早已对国土沦丧、朝政衰败的社会现状满怀忧愤,在此紧要关头,当时还是小京官的他写下《己未上皇帝书》,不仅坚决反对迁都、提出强兵用人等建议,更历数董宋臣的罪行,痛斥“小人误国”,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
有人评价《己未上皇帝书》“条条合理但不合宜,句句中肯却不中听”。的确,如果统治阶层有抗争的胆量和勇气,南宋王朝也不会沦落至大敌当前、内忧外患的局面。文天祥的上谏也如泥牛入海,毫无声息。
失望的文天祥愤然而去。这不是他唯一一次辞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经历了辞官、重新被任命、再次被弹劾、然后又辞官的多次反复。而这只是这位“逆行者”在如泥潭般局势中苦苦挣扎的一个缩影。
二
其实,早在元军兵锋尚未直逼临安之前,文天祥就觉察到了危机,并积极倡导备战,主张加强边防、整饬军队。他不仅在朝堂之上力主抗元,更付诸实际行动,散尽家财募兵筹饷。
然而,个人的力量有时难以抵抗时代的大势。1275年,在元军的全面进攻之下,宋军节节败退。第二年,蒙古铁骑直逼临安,南宋投降。这一年,文天祥的官位被提拔得很高,位居右丞相兼枢密使,然而交给他的任务却很艰难——作为使臣与元军议和。
文天祥完成过许多朝廷交办的任务,但这件事他“办砸了”。他接受了议和的任务,却并未打算投降,谈判时反而对元将一顿痛斥。对方恼羞成怒,将他押解送往大都(今北京)。路经镇江时,他与随从成功逃脱,辗转到达福州。
在逃跑途中,他率部行船,经过象山乱礁洋,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就《乱礁洋》一诗。此时,悠悠小船、洋洋大海,山如青黛、水如碧玉,岛礁点点、岩崖竦峙,远近错落、相嵌相融。扁舟在一望无际的碧波之上轻轻摇曳,如同一粒尘埃漂浮于浩渺宇宙之中,也如同他自己在宦海浮沉的命运。
德祐元年(1275年),他应诏勤王,变卖家产、充作军费,入卫临安却受投降派阻挠;德祐二年(1276年),临危受命、出使元营的他以一己之力同元军据理力争,同来的使节却奉降表、献国土……
自幼成长于内陆腹地的文天祥,对于大海的想象和憧憬多半源于泛黄古籍里飘渺而神秘的记载。那山水之间的灵秀与奇幻,令他内心深处涌起万丈狂澜。当文天祥注视着层峦叠嶂、云蒸霞蔚的东南天际时,心中想到的或许是正等待他中兴的益王赵昰。而自己,也应誓死不屈,英勇抗争。
三
在过乱礁洋那一刻,文天祥看到很多,大概也想了很多。
但他或许不知道,同一时期,他的“战友”张世杰也带领一批抗元将士,经过乱礁洋,奔向南方。此后不久,象山的尤宗祖也率领万余人举起抗元旗帜,纵横在乱礁洋到三门湾的海域上。他或许更想不到,380年后的一天,会有一位叫黄宗羲的抗清战士也从乱礁洋经过并赋诗《乱礁洋》,慨叹“礁声寄古哭,古哭尚殷殷”。
乱礁洋好像是一片热土,见证了忠臣义士以死报国的忠贞。
后来的历史,我们并不陌生。文天祥在五坡岭被俘后,被押至元大都囚禁了三年。其间,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并承诺任命他为中书宰相。然而,文天祥大义凛然,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篇章,最终慷慨赴死,终年47岁。
“忠烈”是文天祥的谥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烈”精神始终是高尚人格与道德情操的典范。所谓“忠”,乃是对国家和人民矢志不渝的忠诚、对信念的坚守;而“烈”,则是面对困厄与危难时,宁死不屈、从容赴死的壮烈气节。
慷慨杀身易,从容就义难。在历史上,不乏那些因一时英勇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忠贞之士,但像文天祥这样在遭受长期囚禁和折磨后仍坚持信念、舍生忘死的人却并不多见。后人赞颂他:“若文天祥,忠诚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励,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
尽管文天祥的前半生已足够波澜壮阔,但当我们再次聚焦他人生的最后时刻,那种赤胆忠心、以身殉国的精神更加让人热泪盈眶。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