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丨读博的你,还好吗

字体:
—2025—
04/07
08:08:10
2025-04-07 08:08:10 来源:浙江宣传

  近年来,关于高校博士生学习和生活状态的话题时常引发社会热议。网上和身边常有不少博士生网友感叹读博的辛酸,“白天愁实验,晚上愁论文,失眠愁房车,一直愁毕业”“导师的否定比失恋还痛”。还有人调侃:“读博前以为自己是学术新星,读博后才发现自己是延毕预备役。”

  在这些“自嘲式”的声音中,我们看到的是面临压力的年轻人在努力地往前走。这些带着“光环”的博士生,正在呼唤更多温暖的关注和支持。

  一

  博士生的使命是通过科学研究探索未知领域,创造新知识,也就是要在“无人区”发现新问题、探索新办法。完成这种开拓性、挑战性工作的难度不言而喻。近年来,不仅中国博士的延毕率居高不下,国外的博士也不好念。

  在这场“学术马拉松”里,每一个博士生都需要和自己较劲,同时也要和同赛道的竞争者比拼。很多时候,当学术界产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同赛道的研究者都必须争分夺秒开展工作,否则就会错过论文发表的最佳时机。

  写论文,是博士生绕不过的话题,也是博士生学术压力的主要焦点。比如,论文发表周期普遍较长,从投稿到最终发表可能要花费好几年的时间,急着毕业的博士生产生“等不起”的焦虑。又如,有的刊物为了提升影响因子明确告知“双非”高校不收、学生独作不收、非教授职称不收等,同时大量向名家约稿,博士生的学术空间受到挤压。

  除了科研以外,博士生还要面对一系列现实问题。比如,就业问题,不少博士生毕业时已接近“35岁门槛”,在学术界还要继续面临“非升即走”的挑战,去产业界又缺少实践经验,也有一些博士生抱着“逃离科研”的心态把考公作为首选。又如,经济窘迫,微薄的津贴让一些博士生产生“30岁还在啃老”的羞耻感。

  学业、就业、生活、社交等多重压力对博士生的心理是一种考验。面临这些考验时,有的年轻人缺乏应对压力的能力和技巧,如果得不到及时疏解,就容易造成比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作出不理智的极端行为。

图片

  图源:“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二

  目前,对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衡量和评价还是以论文为主。很多高校都把能否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申请学位的“硬杠杠”,把学位论文能否通过外部“盲审”作为毕业的一道关卡。对于博士生来说,要在三到四年的学制内完成相应的论文任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如有网友所言,当“青椒”评职称、博士拿学位都要靠“拼论文”时,论文便成了压住“青椒”“青博”的一座座大山。

  随着科研压力的增加,导师和学生的教学关系也容易产生异化。近年来,导学矛盾引发热议,“学生给‘老板’打工”“只挂名不指导”“导师‘PUA式否定’”等现象,给“导”与“学”之间打上了难以解开的结。需要注意的是,在现行的导学关系下,导师确实掌握着较大的话语权,一旦导师滥用权力,必然会给学生套上沉重的枷锁。

  “论文难”、导学关系异化的背后都折射出我们在博士人才的培养评价方面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这也正是教育改革的症结所在。

  一些高校也尝试探索打破“以论文论英雄”的博士评价方式,比如用学术论文、学术会议、社会实践、专利申请等来折算积分,凑足了“积分”,在读博士便能申请学位。相关部门也印发多个文件,为师生导学关系划清交往边界。除了松绑和约束之外,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笔者看来,对博士的培养还需要在国际通行的学术评价体系下,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博士”“博士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如何提高博士的生活待遇”“如何针对不同院校、不同学科分类施策”这些基本问题出发去优化评价方式、培养模式,或许才能找到更充分的“解压”之法。

图片

  图源:“杭州杂志”微信公众号

  三

  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面对“文科退场论”等论调,面对“学历崇拜”的社会偏见,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博士生教育该何去何从?

  有人说,读博像是在攀登通向科研“殿堂”的梯子。有些人怀着好奇想要登上去看一看未知的世界,有些人则期待能用创新成果改变世界,还有的人只是觉得站上去更风光,也想拼命试一试。这些读博心态的差异造成了学校、导师的学术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需求之间的偏差,难免会出现导学矛盾、学业厌倦等情况。

  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博士生扩招和国际人才引进等,科研岗位相对饱和,国内不少博士生毕业后不选择从事科研工作。有不少人质疑,培养博士还有什么用呢?

  几年前,杭州余杭区招聘了一批名校博士公务员引发了网络热议,网友们纷纷质疑,基层公务员是否需要博士学历。当看到一大批新兴企业在余杭迸发,也就理解了高层次人才布局的深意。

  博士阶段培养的是学术思维,也就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难题。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跨界交融,这些都是任何一个时代最稀缺的能力,不仅可以用于科学研究,也能在透析社会问题、谋划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招聘博士,不应成为“噱头”,而是要将博士的能力与实际的需求真正匹配起来。

  但是,要养成这些高阶能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个人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尝试和思考,也需要抛开“论文流水线”的工具化培养方式。有一些鼓励创新的方法就值得借鉴,比如有的杂志社鼓励作者先将实验设计投稿到杂志,审核通过后完全按照实验设计来做,消除了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又如,许多创新来源于生活的偶然,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跨学科青年沙龙、文体活动等方式促进交流合作。

  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博士学位授予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有人认为博士学历的稀缺性在减弱,“学历贬值”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事实上,高学历人才的社会需求并没有减弱,特别是在知识更新速率越来越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高学历人才的关注更多地落在实际能力和社会贡献上,而不仅仅是学历背后的光环,这就意味着博士的学习过程需要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培养更强的创新能力。

  除了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方法之外,学会如何直面压力、如何化解情绪、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开展团队协作,同样是读博的你需要修好的必修课。学位不是靠埋头“苦熬”就能“熬”出来的,而应该清晰地标出自己的研究兴趣,理清学习规划、职业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科研也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避免一味地把自己关进实验室和书斋,可以多参加跨校、跨地的交流活动、社交活动,偶尔“放空”才能激发更多的创造力。

  能坚持要坚持,该放弃时也别过多地犹豫,毕竟读博并不适合所有人,也从来不是人生唯一的选择。人的价值实现是多元多样的,与其被学历的光环束手束脚,不如好好规划自己的职业路径,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读博有风险,报考需谨慎。对于那些还在纠结要不要读博的人来说,不妨多问问自己,能不能保持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能不能坐在“冷板凳”上忍受长期的孤独,能不能承受无法如期毕业带来的压力。如果你愿意为此付出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那完全可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有人说,读博是一场痛并快乐的修行。在笔者看来,最丰硕的成果除了知识边界的突破外,是让你成为更加坚韧的自己。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徐茜茜

相关阅读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