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一届三毛散文奖在三毛的故乡舟山定海颁奖。这个以三毛之名镌刻的文学奖项,不知不觉间已来到第五届,成为文学爱好者缅怀那个自由灵魂的一个载体。
为什么三毛笔下的“流浪”如此打动人心?为何今时今日的我们仍在怀念她?我们一同走进她的故事,感受那份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与共鸣。
一
在20世纪末那股汹涌澎湃的“文学热”浪潮中,哪个文艺青年未曾“邂逅”过三毛?《读者文摘》编辑曾这样描述当时的“三毛热”:一间宿舍里,六位青春洋溢的学生,围坐一隅,人手一本三毛的著作,沉浸在那字里行间的世界,唯有偶尔传来的嗑瓜子声,轻轻打破这份静谧。
“三毛热”的文化现象,至今仍在许多人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有人说,三毛的魔力在于把“流浪”酿成了蜂蜜水。当我们的父辈还困在平凡生活的琐碎里,这个戴草编帽的舟山姑娘已经在撒哈拉沙漠用骆驼头骨做风灯,将废轮胎做成鸟巢状的沙发,往深绿色的大水瓶里插满野地荆棘——原来诗意不必去远方找,破铜烂铁里也能长出玫瑰。
也有人说,三毛是一代人的“精神GPS”,她给每个迷路的人画了张地图,文艺青年纷纷在她的书里找到人生坐标。三毛把地球仪上的陌生地名变成可触摸的故事:在德国歌德学院啃硬面包学德语,在撒哈拉沙漠举办婚礼……每个故事似乎都在说:世界很大,你该去看看。
正如纪录片《三毛不在的日子》导演王杨接受采访时所言:“三毛的作品给年轻人带来了一个接触和理解‘远方’的机会,促使人们展望自己人生的可能性。”
还有人欣赏三毛随性恣意的人生选择。“掌舵者”的姿态贯穿其短暂又精彩的一生:无论是与荷西传奇婚恋的抉择、跨专业求学的探索,还是遍历山河的生活方式,她都在践行“我的人生我做主”。在《送你一匹马》中,她更是直言:“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令很多人感慨“羡慕不来”。
二
如果说三毛是撒哈拉沙漠中一匹肆意奔腾的骆驼,故乡便是那口永不干涸的绿洲古井,总有一缕乡愁化作驼铃,为她召唤归途的月光。
三毛曾在作品《亲不亲,故乡人》里写道:“我所最关心的仍是自己的同胞和国家”“请不要忘了,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在《悲欢交织录》里,她又写道:“人能梦见故乡,可我连梦中的故乡都没有。我在梦中也想回故乡啊。”
远离大陆,三毛和她同时代的台湾青年一样,都有一个隔海相望的故乡。这一抹乡愁,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浓得化不开。台湾一本杂志《中国地理》中曾介绍过“舟山群岛”。三毛在给大陆亲友的信中写道:“我们将它收存起来,一看再看,使我们这些没有见过故乡的孩子也产生了很深的乡愁。”
20世纪80年代末,三毛回乡探亲祭祖,头一回实实在在地踩在了故乡的土地上。一句“死也瞑目”道出了多少海外游子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
三毛此行不仅是一解乡愁,更重要的是与“在大陆最亲爱的人”——“竹青叔叔”见了面。舟山书画家倪竹青,年轻时因写得一手好字,被三毛祖父推荐至三毛父亲陈嗣庆的律师事务所当书记员,与三毛一家人朝夕相伴。三毛随父母远赴台湾后,从此与倪竹青音讯阻隔。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盼了四十余载的重逢,三毛靠在“竹青叔叔”肩上放声大哭,“竹青叔,当年我三岁零六个月,你抱过我。现在我们两人白发、夕阳、残生再相见,让我抱住你吧。”三毛对故乡和故乡之人的情深义重由此可见一斑。
三
如今,三毛和她的“竹青叔叔”都已远去,而这一段滚滚红尘中的深情厚谊,在定海小沙三毛祖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首届三毛散文奖获得者任林举说:“这是三毛流浪的灵魂最渴望回归栖息的故土,也让我们这些华语作家找到了文学精神家园。”
三毛离世后,家乡人民以深情而绵长的方式铭记着这位“文学游子”。她的精神根系深植于故乡,而故乡亦以赤诚之心回应这份牵挂。2000年左右,当地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发起三毛祖居的修缮工程,将这座历经沧桑的老宅重新雕琢成一座文化地标,免费对外开放。
青砖黛瓦间,伴随着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展厅里陈列的手稿、信件与旧物,似在静静诉说着三毛“流浪者”外壳下对故土的眷恋。如今,三毛祖居已成为游子与故土对话的桥梁。每年清明时节,总有粉丝从四处赶来,在老宅前的香樟树下献上一束野花。
而三毛散文奖的设立,则将这份个体记忆升华为两岸共有的文化聚会。自2016年首届颁奖以来,这一奖项以“三毛”为名,以散文为媒,成为联结两岸文学青年的精神纽带。
颁奖典礼上,大陆作家与台湾青年并肩而坐,在“撒哈拉的星空”与“淡水河的月光”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不少获奖者受到启发,沿着三毛的足迹开启旅程。从舟山的渔火到撒哈拉的沙丘,从台北的夜市到加纳利群岛的星空,他们写下的游记与感悟反哺着这一奖项,让“三毛”这个名字始终与不断发展的文学精神紧密相连。
当年轻人在三毛祖居的留言簿上写下“流浪是为了更好地归来”,当获奖者在颁奖礼上引用三毛那句“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人们终于懂得——
三毛从未真正离去,她只是化作了一粒沙,永远栖息在每个追寻远方与爱的灵魂深处。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