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当西湖遇上楹联

字体:
—2025—
04/20
09:57:30
2025-04-20 09:57:30 来源:浙江宣传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副被收入语文教材的楹联,就来自西湖边中山公园的“西湖天下景”亭。它是很多人认识西湖的开始。

  有趣的是,这副楹联并无句读,可任意断句。据说,此联有12种读法,可以顺着读、倒着读,或者跳字读,每种读法,各有所得。短短20个字,给了人无限遐想。

  漫步在西湖边的亭台楼阁之间,步步成景,处处有联。试想,西湖若是没有楹联,是否会少了几许灵秀之气?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极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其灵魂是“对仗”,被称为“诗中的诗”。风景秀丽的西湖,有“楹联大观园”之美誉,周边楹联之多在全国各景区中首屈一指。比如,俞泽民的《西湖楹联与景典》第一版中就收集了2800多副西湖楹联。

  西湖楹联不仅数量可观,种类也颇为丰富,常见的有集句联。写联人从不同的古诗词中各摘录一句,组成一副楹联。两句虽然出处不同,声律、对仗、含义却浑然天成,别有一番新意。

  比如,苏公祠中的“泥上偶然留指爪,故乡无此好湖山”一联,龙井茶室大门上的对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上下联均来自苏东坡不同的诗句。正如人们常说的,吾心安处是吾家,两次到杭州任职的苏东坡,不仅留下了为民为城的功绩,也为杭州留下了流传至今的诗词。

  闻名中外的楼外楼,不仅有着170多年历史,也有一副集句联:“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上半联出自南宋词人姜夔的《翠楼吟·淳熙丙午冬》,下半联则源于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上联写楼,下联写湖,用在这里也是十分贴切。

  此外,还有形式新颖的叠字联与回文联。所谓叠字,顾名思义,就是楹联中有两个相同的字组成词语,如寻寻觅觅、晴晴雨雨、岁岁年年等。回文联就更为有趣了,一副楹联,可以顺着读也可以倒着读。

  这两者相结合,在西湖边形成的经典之作,就是开头所说的“西湖天下景”亭的“水水山山”联。此外,清末学者俞樾闲居西湖时,曾在美景之中有感而发,对出“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一联,既是叠字联也是回文联,倒过来品读,也别有意趣。

  楹联的格式众多,如嵌字、集句、谐音、数字,等等。笔者认为,最好玩还数无情对,上下联只有字词相对,内容则是各说各的,毫不相关,看起来像是“乱点鸳鸯谱”,读起来又格外妙趣横生。

  这样的无情对在九溪景区就有一副:“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一茶四碟二份五千文。”上联写景,下联讲的是茶馆生意,场景错乱之间,却令人回味无穷。

  

  有人说,西湖风景像“立体的画”,又像“无声的诗”。也许,西湖楹联的魅力就在于,移步换景之间,与如诗如画的时空“偶遇”。

  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品读西湖楹联,仿佛是走进历史深处,阅读一部微缩的西湖人文故事集。这些故事中,有景也有人,有情更有义。

  有单纯写景的。一副楹联就是一联诗词,在平平仄仄的文字里,读出湖山的美好。

  对于西湖边的俞楼,有副楹联这样描绘:“园中草木春无数,湖上山林画不如。”从俞楼望出去,开阔的西湖山水尽收眼底,心情也随之舒朗。

  孤山边的平湖秋月,最显眼的便是清代石治棠的这副联:“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它自然地将“平湖秋月”四字嵌入其中,对秋夜景色进行了一次生动白描。

  有纪念英雄精神的。位于杭州市中心的风波亭上,就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有汉一人,有宋一人,百世清风关岳并”,下联是“奇才绝代,奇冤绝代,千秋毅魄日星悬”。这副楹联为清代文人所写,将岳飞和关羽并列,在称颂英雄绝代气概的同时,也将历史的评价寓于其中。

  风波亭

  有见证亲情爱情故事的。沿着烟霞洞拾级而上,会路过始建于清末民初的陟屺亭,其上有一副楹联:“得来山水奇观与君选胜,对此烟霞佳景使我思亲。”而这座亭子,便是晚清文人金凤藻为纪念母亲而建。

  关于金凤藻,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有一年,金凤藻患了严重的喉疾,丈夫周光松衣不解带地看护。在丈夫的悉心照料下,金凤藻的病痊愈了,可就在次年,周光松却死于同一疾病。金凤藻悲伤至极,殉情而死。斗转星移,悠悠百年时光已过,而“爱如烟霞”的往事,却被镌刻进了山水间的楹联中,令人久久感怀。

  还有思考人生哲学的。如飞来峰下灵隐寺前的冷泉亭,用两个设问句对了一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这副对联既描述了冷泉亭和飞来峰之景,又发人深思,颇有“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意境。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如今,湖山依旧,烟火更胜,一副副楹联,让如画的西湖景观更添人文意境,为古今游人带来多元的审美体验。

  

  自然风光中如果没有人文胜迹,就仿佛失去了灵魂。很多古迹胜境之中,处处可见意境隽永的楹联。

  如滕王阁上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自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现在读来,不禁让人感叹,写下千古名篇的少年王勃,才思泉涌、妙笔生花却英年早逝;如登岳阳楼,读到“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楹联,就立刻想起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历史在山水之景间留下了活动的印记,而刻在亭台楼阁上的楹联,则将这种印记保留在了岁月之中,流传至今。两者彼此成就,胜景为楹联增添了意境美,楹联也为这方山水凝聚了文化味,淬炼出灼灼光辉。

  此外,西湖的楹联中还留下了众多书法名家之作,如赵孟頫、董其昌、吴昌硕、沙孟海等,这些笔墨或端庄,或飘逸,或浑厚,各有各的美。

  茅家埠的水上木亭 图源:“杭州文广旅游发布”微信公众号

  兼具山水之美、人文之美、文字之美的西湖楹联,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次品读楹联的过程,也是接受美学教育的过程。

  古语云:“致广大而尽精微。”最长不过几十字的楹联,将自然风景、人文故事包含其中,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段文化的记忆。

  于西湖而言,楹联带着源远流长的人文气息,寄托着各个时代的人对西湖的情怀,为西湖景观注入生命力,也丰富了西湖的人文形象。在山水间慢慢品读楹联,更能加深人们对杭州、对西湖历史过往与现实文化的认知。

  穿越光阴,西湖楹联诉说的,是生发在江南山水中的平凡故事;西湖楹联探听的,是湖山烟雨之上绵延不息的文化想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