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丨“热映”如何到“热游”

字体:
—2025—
04/25
17:01:12
2025-04-25 17:01:12 来源:浙江宣传

  近日,“跟着电影去旅游”“跟着电影游中国”电影主题旅游专列首发,乘客可一站式打卡众多影视作品取景地。前不久,在杭州拍摄的电视剧《爱你》热播,精美画面和精良制作还一度火到韩国,引得韩国网友纷纷感叹:“杭州太美了,真想去旅游!”无独有偶,电影《多幸运遇见你》上映后,带动苍南168黄金海岸美景走进大众视野,主要取景地霞关老街民宿入住率达95%。

  近年来,爆款作品带火地方文旅的案例频出,为了“吃到”作品的“流量红利”,各地的文旅宣传也是奇招迭出。不禁要问,当影视作品的热度实现破圈扩散,面对滚滚而来的“泼天流量”,取景地该怎样接得稳、留得住?

  一

  正如影视剧制作手法丰富而多元,借助影视剧进行文旅宣传的形式也五花八门。

  将台词玩出“新花样”。作为影视剧的核心,台词如果能直击人心,便很容易成为刷屏网络的金句。前不久,一部名为《苦尽柑来遇见你》的电视剧热播,张家界文旅借用剧中一句“明年我们去张家界看落叶”的表白台词,向该剧主创发出邀请。如果说这样的宣传还属于“基本操作”,那跳脱台词原意进行“二创”的宣传就显得脑洞大开。比如《玫瑰的故事》播出时,一句“北京到底有谁在啊”就被各地文旅“玩出了花”:北京文旅借机罗列当地美食美景,喊话游客前来旅游;新疆文旅“半路截胡”:“北京有大兴机场,坐上飞机就能到新疆”,引得网友纷纷调侃:“我写作文都不敢这么生搬硬套。”

  推出同款让游客“种草”。追剧时被好物安利,转头就去搜同款,已成为不少观众的常规操作,因此,地方文旅大多将“打卡同款”作为宣传看点之一。比如古装剧《与凤行》热播后,取景地浙江丽水缙云仙都景区火速出圈,为了让慕名而来的游客过足剧情瘾,该剧的主要拍摄地行云小院适时安排上了主角同款桂花糕;大热剧《狂飙》带火江门这座小城后,当地推出的“强哥同款猪脚面”也吸引大批游客“一尝究竟”。

  还原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好看”的影视剧往往不只有精彩的情节人物,还有精心设计的美术场景,尤其是那些有年代感的作品,堪称引发观众怀旧情怀的“时光机器”,让人心向往之。比如,电视剧《繁花》播出后,其拍摄地上海影视乐园“黄河路”复原了剧中“至真园”的霓虹灯、门面招牌等,对观众开放夜场参观,吸引各地游客再赴“繁花”胜景。又如,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热播后,西安大唐不夜城打造出“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让游客仿若穿越回大唐,沉浸式体验市井生活。

  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文旅产品踏上影视作品掀起的流量“浪潮”,有可能成为“弄潮儿”,也可能“翻船”,引发一系列负面舆情。

  比如侵权纠纷。在“二创”宣传中过度依赖原创作品的素材,或未经授权进行商业化开发,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带来法律风险。像有的地方未取得版权方许可,就以热门影视作品为原型还原故事中的场景建筑,还打造出衍生商铺进行牟利,不少游客误以为双方的合作是达成共识的,殊不知却被“冒牌货”带跑偏了,最终这一侵权行为也遭到剧方起诉。

  比如同质化竞争。当多个地方文旅盯着同一部作品进行宣传时,若不注重挖掘自身特色,便很容易陷入同质化内卷的境地,“千地一面”的现象极易让游客感到审美疲劳。像前不久在“哪吒热”的影响下,不少地方就曾争抢哪吒的“户籍”:有的地方标榜自己是“中国哪吒文化之乡”,有的则以“哪吒祖庭”自居,还有的考证出“陈塘关”地理遗迹。有网友表示:“比起争抢虚虚实实的名人故乡,深度挖掘本地文脉,打造出更多优质文旅产品才更实在。”

  比如盲目爆改。有的旅游景点为了迎合部分游客或制造噱头,在宣传时对影视剧或其原著断章取义,导致作品原有的文化内涵被误读,原本个性独特的角色形象被歪曲。有的地方在文旅活动中对经典名著或影视作品进行低俗化改编演绎,既让游客感到尴尬不适,也冒犯了原著粉丝,引发网友批评,损害当地形象。

  三

  近日,浙江印发《“剧游浙江”行动计划(2025-2027)》,旨在充分发挥精品剧集的传播优势和文旅融合的资源优势,做深做实“影视+文旅”文章。那么,对于地方文旅来说,如何承接好影视作品带来的流量?笔者有以下思考:

  从“线上”到“线下”。身处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热点话题稍纵即逝。要想接住“流量红利”,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预判力,后知后觉的应对方式已无法适应当下的社交媒体节奏。《去有风的地方》在拍摄时就得到了云南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配合,40余户村民以宅基地入股建设拍摄基地,让剧中承载动人故事的“有风小院”不只是“一阵风”,还得到了持续运营。从筹备、拍摄到后续宣传,该剧出品方都跟当地宣传文旅部门保持密切沟通,最后让《去有风的地方》成为大理“最好的旅游宣传片”。

  从“打卡”到“刷卡”。借助文艺作品的热度“赚吆喝”只是途径,不是目的。如果无法将口口相传的舆论热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旅游消费增长,哪怕有再多的流量到头来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对此,要通过与创作方联动合作、开发周边产品、打造新业态等创新探索,化“看不见”的流量为“摸得着”的产品,撬动文旅市场价值增长。比如2024青年电影周(浙江)配套举办的“MOVIE·幻动集”电影主题生活展,就别出心裁地推出了电影《爱乐之城》同款花束等周边产品,吸引市民游客排着长队体验消费。

  从“网红”到“长红”。一部现象级文艺作品,的确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取景地或故事发生地的旅游热度。然而,随着影视剧播放结束,再高的热度也有消退的一天,蹭流量终究只是一时之计。只有以自身文化为魂,以深度体验为核,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让游客感知影视剧之外的魅力,才能激发游客“追影”旅游之后的“二次消费”,让更多“头回客”成为“回头客”。此外,要想长久“续航”,必须依据市场动态不断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源源不断地吸引游客前往打卡。

  有人说,培育文旅产业,如同煲一锅滋味浓厚的老汤,急不得。从“热映”真正到“热游”,不仅要用好故事激活好产品,更需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打造出具有辨识度的文旅品牌,真正实现人文与经济的共生共荣。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