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解决“多个烦恼”靠文化

字体:
—2025—
07/27
11:10:08
2025-07-27 11:10:08 来源:浙江宣传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在多个场合讲过:多年来,我们被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这么一个烦恼困扰。现在经济发展了,温饱问题逐步解决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就会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就会产生多个烦恼。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还是要靠文化。

  精神世界的烦恼,并不会随着财富的增长而消散。有时候,精神上的需求,是物质填补不了的。而消除人内心的空虚、无聊、烦恼,最好的“解药”就是文化。

在嘉兴市秀洲农民画艺术馆,市民正在参观“百年非遗看秀洲摄影展”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像空气与水源,平时不太容易感知,可一旦缺失,生活就会变得干涸乏味。

  在杭州西湖边的亭子里,悠长的歌声伴着轻快的舞蹈;在苏州的茶馆内,声声评弹让人如痴如醉;在成都的火锅店,人们一边大快朵颐,一边欣赏变脸表演……这些寻常的片段,蕴藏着文化最鲜活的演绎。

  深入基层一线,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村庄、一个社区文化阵地建得越多、文化活动搞得越活跃、文化产品提供得越丰富,一般来说,这个地方矛盾纠纷就越少、人们相处就越和谐。

  对于这背后的原因,习近平同志早在《之江新语》中就给出了答案,“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过去的20年,浙江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为群众端上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全省5万余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如繁星散落街巷;1.86万家农村文化礼堂成了村民听戏、练字、交友的场所;1.4万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如毛细血管般延伸开;1570余名文化特派员如同新时代的“文艺轻骑兵”,带着文化项目下沉,举办文艺演出、惠民服务等活动2.7万余场……这些“大餐”不断充盈人们的精神世界,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有滋味。

学生在金华市金东区图书馆“时光隧道”长廊书架阅读图书 图源:新华社

  

  文化凭什么能化解“多个烦恼”?又为何能在社会治理中有如此大的魔力?

  文化是增进情感交流的桥梁当下的社会,很多人把大量时间精力花费在手机小屏里,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少了,很多时候矛盾误解就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了。而有时组织一场大合唱、搞一场“村晚”表演、举办一次舞龙灯等有趣的文化活动,却能有效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老话说,“见面三分情”。这些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本就是当地老百姓,大家在一起排练、一起表演、一起畅聊,联系多了,感情就近了,很多问题就不计较了。像“浙江书法村”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打架村”“落后村”在墨香的浸润下蜕变为“书法村”“文明村”。

  文化也是纾解情绪压力的良药。到焦虑彷徨时,不妨去看一场演唱会、去逛一下文化景点,抛却暂时的烦恼,忘却乱七八糟的烦心事,尽情地放松,精神压力或许就得到了一定的纾解。

  例如,浙江20年来持之以恒推进文化精品工程,推出了电视剧《狂飙》、电影《热烈》、越剧《新龙门客栈》《我的大观园》等一大批精品,让大家在刷高质量的剧、高品质的展中陶冶身心;又如最近如火如荼的浙BA”城市篮球联赛,居民走进体育馆,为自己城市的球队摇旗助威、加油打气,各种调侃、玩梗层出不穷,一声声“加油”呐喊让大家尽情地抒发情绪、挥洒欢乐。

  文化更是凝聚社会人心的力量。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力量的凝聚,而前提是发挥文化的作用,激发人心中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古往今来,我们始终信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朴素道理,从万千普通人头也不回地冲上战场、保家卫国,到在国家一穷二白时付出自己的青春、建设脚下这片土地,再到如今不管“别人家的月亮有多圆”,都坚信“月是故乡明”……这些共同的情感记忆和文化认同,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底色。文化这条无形的纽带,把我们系得更牢、更紧密。

“浙BA”杭州赛区比赛现场 图源:“浙江体育”微信公众号

  

  文化之于社会,犹如轻风掠过大地,于无形中浸润社会各个角落。对浙江而言,站在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往前看,更要发挥文化这股春风化雨的力量,将文化融入社会发展与治理的过程中,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解决新的“成长的烦恼”。

  用好“资源宝库”,挖掘金点子。中华文化历经历史长河沉淀,形成了一座博大精深的资源宝库。比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传统哲学,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经典……都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必须挖掘好传承好

  而在浙江这片土地上,历史积淀深厚、人文资源丰富,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千年宋韵和百年党史涓涓流淌吴越文化、宋韵文化、阳明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等文化标识闪闪发光,如何进一步追随“启明星”探源证史、擦亮“金名片”打响品牌,以文溯史、以文润城、以文化人,成为重要课题。挖掘好这座文化宝库中的优质资源,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负责。

  学会吸收转化,引领新风尚。在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进行适当的创新与转化,既保留其独特的历史韵味,又能顺应当下时代的发展,融入百姓日常,引领新的潮流时尚。就在前天,“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闭幕。三个多月来,逾45万人次线下打卡,展览门票与衍生品销售总额近3000万元。这种以新艺术形式呈现传统文化和东方美学的创新项目,吸引年轻人乐此不疲地拍照、讨论、研究,引发“破圈效应”。接下来,浙江还将推出更多现象级新项目、新场景,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基因,走出富有“浙江味”的古韵焕新之路。

  多多贴近群众,沾沾“泥土味”。有时,烦恼之所以难以解决,是因为文化还没有形成真正触动群众内心的力量。要想让文化解决“多个烦恼”,还需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深入社会生活百态,让文化作品多沾“泥土味”。对浙江来说,在现有基础上,如何深化文化特派员制度,如何推进人文乡村建设,如何迭代提升品质文化生活圈,等等,都需要瞄准“精准滴灌”,只有真正切中群众的文化需求,才能更好以文化传递主流价值、凝聚人心,把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筑牢。

  不同社会阶段有不同社会阶段的烦恼,一个烦恼解决了还会有新的烦恼。而文化的力量,恰恰是让人的内心感到充盈、让烦恼逐渐消解的活水源泉。相信,随着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前面的路,我们也将走得更从容、坚实、有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