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2017年浙江省两会 > 原创力量 正文

坚持为农村劳力找出口 坚持为居家养老探路子

2017-01-17 23:41:25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何晟

  陶晓莺

  浙江在线杭州1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何晟)“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的就业问题,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0万人。”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快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细读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最让省政协委员、三替集团董事长陶晓莺动容的,是文中聚焦民生改善的语句。

  她告诉钱报记者,看着这些表述,让她想起多年前的一件往事:1994年冬天,一位妇女怀里抱着孩子到“三替”来找工作。双亲老迈,孩子还小,丈夫离异,自己下岗。这个场景让陶晓莺难以忘怀,在这之后她作出一个决定,一律免费给下岗职工介绍工作。

  “时代在往前走,下岗、‘4050’不再是热词了,可能年轻人都没有印象了。但是社会上总有就业困难的人。政府始终没有忘记他们,也一直在努力。”在陶晓莺看来,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了浙江下一阶段的目标“全面小康标杆省”,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更需要一个个实在的抓手,比如要切实地帮助这些弱势群体,不仅要给他们工作,最关键的是通过培训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

  而今年她提交的建议,也正与此有关。

  不仅要给劳动力找出口

  更要培养“工匠精神”

  1992年,看准未来家政服务业需求的陶晓莺辞去事业单位的工作,创办了“三替”。多年的创业生涯,她深知,做家政,绝不是帮人介绍一个主顾这么简单。

  “下岗工人也好,农村来的阿姨也好,可能一进客户家,会问你家的地这么干净,干嘛还要搞卫生啊?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获得系统性的专业技能,即使帮他找到了工作,他也干不下去,是不可持续的。这是我不愿看到的,也不是办‘三替’的初衷。”陶晓莺说。

  杭州人都知道“三替”,但是未必知道它的旗下,除了数量众多的家政服务人员,还有许多学校。从2002年创办三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始,到后来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智慧家政研究院、三替家政学院、金钥匙管家培训学校……它们组成了一条家政人才培养的闭环。

  陶晓莺说,在智慧家政研究院里,有博士生、硕士生为三替的工人们研发各种更趁手的工具、制定更规范的流程。“比如擦窗户吧,看似是个体力活,其实很有技术含量。”现在上门服务的三替员工,早已不是拎着水桶拿着抹布的形象,而是都带着一个很专业的工具包,像个技师,里面光毛巾就分门别类共10块,不同区域的清洁毛巾用颜色区分。这也是智慧家政研究院博士硕士们的成果。

  今年两会上,“聚焦民生改善,促进和谐稳定”的要求中,明确指出了要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的就业问题。而在陶晓莺看来,不仅要给农村转移劳动力找出路,更要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

  她说,下一个阶段,“三替”就将针对家政服务人员的单项技能进行培训和研发。

  “比如你会做月嫂,就把月嫂的服务做到极致;只会照料老人,就把照顾老人的各项技能学精学透,甚至包括一定程度的医学常识。因为时代变了,客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真正做到‘专精深’,才能给客户带来幸福感,也就是我们倡导的‘工匠精神’。”

  借力共享经济

  助力居家养老

  按户籍人口统计,截至2015年末,浙江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84.03万人,占总人口的20.19%。而在老年人口总数中,又有15.84%的老年人是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

  作为全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之一,浙江省政府提出构建“9643”养老服务格局,即96%的老年人居家接受服务,4%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接受服务,不少于3%的老年人享有养老服务补贴。今年的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加快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并将加强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列入了今年的十方面民生实事。

  居家养老,也是陶晓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一直专注传统家政服务的“三替”集团,其实从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涉足居家养老领域,通过和相关部门、机构的合作,取得了不少的经验。

  采访中,她掏出手机,向记者推荐一款名为“三替好生活”的APP。过去你想找个“三替”的保洁师、阿姨、月嫂,或请“三替”派人疏通一下管道,第一反应是打电话。现在,“三替”所能提供的所有服务,已经都能在手机端便捷下单预约,随时随地随需。

  但是,这其实只是三替“线上线下全通道”的雏形。在陶晓莺的计划中,这款APP将来还将像滴滴打车那样,帮闲置劳动力找到对应的需求。“比如家里的老人如果身体还硬朗,早上送完孩子,下午接孩子之前,这段空当她就可以通过这个软件帮邻居做做家务烧烧饭,既打发寂寞,又补贴家用。”

  在陶晓莺的设想里,这样的共享经济模式是解决养老服务业劳动力供给不足的一条捷径,针对的正是“9643”中的“96”。但是如何保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就又回到了培训的话题。“所以我今年提交的建议,就呼吁尽快建立政府出资的公益化培训机构,为支付培训费用有困难,但又有意愿通过技能学习获得工作机会的困难群体提供免费培训。可以由政府出资办培训机构,也可以购买课程,向具有专业培训机构的家政服务公司购买培训服务。”陶晓莺说。

  寻求行业“联盟共赢”

  为双赢的幸福感努力

  1998年,36岁的下岗女工夏美琴来到“三替”,通过三替的培训使她具备一技之长并获得工作机会,从一个保洁女工,成长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劳动模范。她的轨迹也许格外突出,但的确是诸多通过家政服务行业重拾人生希望的再就业困难人群的缩影。“家政业是个能吸纳大量就业人口的行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二胎放开,各级政府又都在提倡振兴实体经济,我觉得家政行业将迎来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陶晓莺说。

  在她的规划中,“三替”的前20年,是1.0时代,她的企业成为了行业的领头羊;后5年是2.0时代,连锁化发展让企业上了一个台阶。“作为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的代理会长,我在行业内提出,今后全国的家政企业应该‘联盟共赢’。未来的3.0时代,作为中国家庭服务业最早的两个行业标准的制定单位,和商务部教材的主编单位,‘三替’应该做标准的提供者,帮助全国的家政行业提升服务水平。”

标签:三替;家政;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老年人;工匠 编辑: 金林杰
+more

精彩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