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2017全国两会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

3位住浙全国政协委员的关切 教育怎样成就更多梦想

2017-03-09 14:29:25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邓国芳

  浙江在线3月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邓国芳)“我们要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使更多孩子成就梦想、更多家庭实现希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着代表委员们的内心,也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党和政府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的决心。

  这几日,在不同的驻地听会,“守候”住浙全国政协委员的发言。记者注意到,从学龄前儿童教育、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再到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蔡秀军、雷后兴、吴海燕3位委员,不约而同地把话题聚焦在了教育改革上。

  发言的主题,或宏大,或微小,始终不变的,是他们对教育更加完善、对孩子更好成长、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关切。

  1.幼儿,需培育,而非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吴海燕

  “3岁至6岁学龄前儿童,需培育,而非教育,不是一套教材能够教好的。”3月7日上午,吴海燕在联组讨论时抛出一个独特的观点——幼儿,需要的是培育,而非中小学式的教育。

  “中国实施人才战略,不该把目光锁定在大学阶段,而应从娃娃抓起。3岁至6岁,是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内在性格的关键阶段,应该靠艺术启迪心灵,靠科学启迪兴趣。”吴海燕认为,正因这个阶段如此关键,就应充分引起重视。

  这种观察和思考,源自于她身边那些年轻家长的反映。吴海燕说,当前,3岁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培育和幼儿园的管理,已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职责,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定也纳入中小学序列。这对学前教育的规划、规范和管理起到了阶段性的促进作用,但也带来不少亟待明晰和解决的问题。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教育大于培育。

  她说,生育儿童的第一责任,应当由家庭承担。当然,家庭培育儿童在养育的同时也应当教育,但养育应当是教育的前提,“幼儿园不是孤儿院,只应该也只能起到辅助家庭培育儿童的责任。因此,幼儿园首要的责任,是辅助家庭养育,而不是教育儿童,需要摒除‘以学为主’的惯性做法,做到‘以养为主,寓教于养’。”

  她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把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严格区分开来,作为单独类型的社会公益事业,改由各级政府委托同级妇女联合会,负责其整体指导、规划和监督。

  吴海燕发言时,其他委员都认真聆听着。一位委员说,这个建议或许太过超前,但至少让我们意识到,要重新审视3岁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学前教育,“毕竟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再重视也不为过。”

  2.小学生,必须学会自救互救

  全国政协委员、丽水市中医医院院长 雷后兴

  10年时光、89个提案,雷后兴的履职之路,印刻着浓浓的民生印记。他的提案,多从“关键小事”着眼,直击社会发展痛点,努力推动社会进步。这次赴京参会,他在小组发言时,再为一个件关键小事”而呐喊。

  “我们的小学老师,是否真的懂得急救知识,又是否在开展正确的生命安全教育?为此,我建议加强监管,把好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师资关。”雷后兴说,“急救从娃娃抓起”,已是全世界生命安全教育的共识。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是培养安全意识、掌握自救技能的关键期。但当前,学校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

  身为医生,雷后兴的观察细致入微。他说,课程设置不符合身心发展和急救原则,这是最大的问题。如在开展火灾安全教育时,老师会教学生如何现场灭火,却没突出逃生、自救的首要原则。在教授心肺复苏救护知识时,没有考虑到小学生体力、能力上根本无法达到成人心肺复苏心脏按压力度和深度等因素。

  “小学生身体结构、生理方面不成熟,特别是心智还不成熟,当面临突发安全事件时,往往不能作出及时正确的判断。”雷后兴说。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约20万0岁至14岁儿童,因意外伤害死亡,占儿童死亡总数的26.1%,“如果现场自救互救措施得当,其实很多意外伤害死亡可以避免。”

  他建议教育部门将小学生现场急救培训纳入“常态化”监管,建立学校“持证”健康安全辅导员制度,丰富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教学形式。“学校校医或负责安全教育的老师,必须经过培训,取得救护员证或救护培训师资证;将全体在职教师接受现场救护培训作为继续教育的内容。”他希望,全社会都能积极营造和尽快形成“儿童学急救,急救为儿童”的良好氛围。

  3.大学生,光学不够,重在创新实践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 蔡秀军

  中国的大学生,能在学校里学到什么本领?这个青春洋溢的群体,又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似乎很难找到满意的答案。对此,蔡秀军认为,中国大学生普遍缺少创新实践能力,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更受高校教育体制的影响。

  在蔡秀军看来,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高地,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高校在全球发展中处于总体落后的局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体制性掣肘。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务院已于2015年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方向,但尚需在3个问题上加快改革和突破。

  他坦率地指出了问题:“一是高等院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两权分离’,在具体工作中出现偏差。二是与社会紧密结合、服务现实发展的产学研拓展不够。三是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已不适应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要求,影响和制约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针对创新大学教育体制,蔡秀军提出3点建议,一是健全教授治学制度和委员会建设。明确学术委员会是学校的最高学术审议机构,强调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二是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搭建高层次产学研平台,加快校企合作,推动高校、社会与市场的共同完善发展。三是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

  在蔡秀军的期盼里,一所优秀的高校,就是创新发展的智力库、动力源,而大学生都能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创新实践。“麻省理工学院周边林立的高技术工业园区,美国斯坦福大学创造了‘硅谷’,柏林工业大学成立技术转让机构,使科研人员通过申请专利和许可证的方式将科研成果推入市场,获得的资金又进一步推动科学研究。我们也应当期盼,中国的大学和大学生能扮演这样的角色。”他说。

标签:安全教育;小学生;海燕;全国政协委员;教育;培育;大学生;学龄;科研人员;学前教育 编辑: 王艺

精彩影像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