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就“质量提升”答记者问。
浙江在线3月15日讯“要培育一批真正叫得响,甚至国外消费者都欢迎的中国品牌,打出我们的‘金字招牌’。”14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副局长兼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孙大伟、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等就产品质量提升、网购产品质量等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关于中国产品质量情况
有喜有忧,有关标准存在缺失
此次是全国人大新闻中心首次以“质量提升”为主题组织专场记者会。支树平介绍,中国的产品质量状况有喜有忧。“我们的产品质量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也有不小的差距。”
他介绍,从2013年开始,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2016年达到91.6%。出口工业品因质量问题被退货的批次去年下降13%,金额下降了19%。
“我们现在有大量的产品出口,尤其是高铁、核电,还有一些工程建设。中国制造应该说是行销全球,说明本身就有质量的支撑。这是我所说的‘有喜’。”支树平说。
在谈到中国产品质量之“忧”时,支树平说,我国质量总体水平还有一定差距,部分产品档次还比较低,特别是中高端的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国际竞争力有待增强。一些地方对质量重视不够,有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控制体系不够健全。
他说,我国质量技术基础还不是很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接近1%。认证认可刚刚实现新的突破,发光二极管(LED)认证是首个由我国引领制定的国际认证制度。
“抓质量不是说管严点、管细点就能把质量搞上去。必须从质量技术基础抓起。”支树平说。
针对有关标准缺失、滞后问题,田世宏说,将从优化标准的供给结构、提升标准的供给水平和提高标准的科学管理水平三个方面发力。“特别注意实施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接轨’工程,进一步提升中国标准和国际标准的一致性水平。”
对于假冒伪劣品集中地区
必要时约谈当地负责人或曝光
针对质量短板问题,支树平说,要组织各方力量进行技术攻关,提出技术的改进提升方案,对一些产品生产集中、假冒伪劣多的重点地区实行区域整治,甚至集中整治、挂牌督办,必要的时候约谈当地负责人或者“亮黄牌”、曝光。
“对于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更是坚决打击,毫不留情,抓好质量整治和专门治理。”支树平说。
在谈到输非商品的质量时,他说,国家质检总局不仅从生产厂家源头加强监管,还加强口岸打假的专项行动,同时加强与非洲国家合作,在海外组织打假。下一步质检总局将盯住不放,切实维护输非产品质量安全。
关于内销出口产品
要求同线同标同质
为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内销产品与出口产品标准差异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
孙大伟说,我国从2015年开始在出口食品企业开展“同线同标同质”探索,2016年5月建立了“同线同标同质”产品的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全国已有1180家企业、大概约5000种商品达到了“三同”要求,并已经在公共服务平台上线。
他介绍,所谓 “三同”,是指企业在生产内外销产品时,是在一条生产线上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生产,从而使产品达到同样的质量水平。如果中国标准与进口国的标准有差异,则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执行,即生产高品质的产品。
关于网购
组织神秘买家抽测,源头追溯
针对民众关注的网购产品质量问题,支树平说,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一些“神秘买家”在网上买一些样品进行检测,不合格的就公布、下架。
“仅去年一年,大概抽了6891批网上样品,不合格的有2122批,合格率69.2%。”他说,线上和线下的产品质量水平目前还有一定差距,将继续加大监督抽查力度,从源头抓,从电商平台抓,从标准抓,从监管抓,着力培育“品质电商”。
他表示,国家质检总局专门成立了全国电子商务质量管理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专门研究电子商务标准;为“3C”认证开通“云桥”系统,支持阿里巴巴、京东等7家主要电商平台,与国家质检总局的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数据库进行对接;帮助电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品质控制体系,提高电商的自检能力;成立电子商务产品风险监测中心,实施“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
支树平表示,质量是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生命线。绝不能让假冒伪劣在网络上大行其道。
对于个人海淘购买的商品,支树平表示质检总局主要进行检疫,其质量原则上讲由个人负责。目前这还属于过渡期,至于过渡期后如何开展尚在调研。支树平披露,抽查到的跨境电商商品的不合格率约为4.6%。质检总局在这方面也会进行质量风险提示。
据新华社、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