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针对一个代表谈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来我国也还会有三四亿人生活在农村,所以农村发展和城市化应该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习近平总书记这番话引人深思。城与乡,这大概是最能引发人们共鸣的话题了。每个人都和乡村有着或深或浅的联系。连日来,在浙江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许多代表的发言都谈及城市与乡村的种种。
一个共识是,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但是乡村振兴,一定离不开城市的力量。城市和乡村融合发展之路到底怎么走?下面三位代表的讲述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要素之融——
双向流动 激活动能
讲述人:罗卫红(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尽管近年来,我们国家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但正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在记者会上所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展的最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不充分是乡村发展不充分。
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许多年,农村大量的人、财、物单向地流向了城市,而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除了国家的财政投入、数量较少的返乡创业外,其他就非常少了。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在我看来,绝不只是图纸上将城与乡圈在一起,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要素的双向流动。当那些曾经让城市繁荣起来的要素能够顺利回流农村,那么乡村振兴就不会是一件难事。农村精英不回乡、城市资源不下乡,一直是农村发展的难题。
在去年九三学社的“百千万”蹲点调研中,我深入了解了建德杨村桥镇龙源村等偏远或经济薄弱村面临的发展难点,如村庄发展缺少规划人才,西红花根腐病等农业技术难题无法解决,劳动力空心化严重,老年食堂的迁建资金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成立了“九三学社科技专家咨询服务团”开展帮扶活动,发动相关专家为村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联系省科技厅帮助农民解决西红花烂根等农业难题,捐款建老年食堂等。
龙源村,是全国千千万万个经济薄弱村的缩影。通过剖析龙源村发展的困境,不难发现,乡村振兴最缺的还是人才支撑。为推动人才要素向农村流动,我建议在经济薄弱村普遍开展人才支撑计划,大力实施乡贤回归工程。乡村振兴人才支撑“1+1+X”模式,即1个农村指导员(或村党支部第一书记)+1个科技服务团队+X个乡贤回归,是我这次参会提出的建议。
有了人才支撑,也将推动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在距离富阳城区约50公里的洞桥镇文村,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打造出了14幢民居。为此,文村拥有了更多发展机遇,一家来自北京的农业互联网公司已进驻,打算发展生态农业和民宿;村民陆续返乡创业,因为来文村的城里客越来越多。
村还是那个村,但发展的基因变了,文化、人才、商业、创意,借势而入,汇聚起新的发展动能。这是通过实现城乡间发展要素流动,振兴乡村的成功范例。
产业之融——
打破界限 业态新生
讲述人:孙军(全国人大代表、嘉善尚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是一名“70后”,10年前在工业领域打拼,当时看到家乡农业因效益低一度面临发展困境,抱着不服和尝试的心态回村,带领村民们种植芦笋等经济作物,后来逐步成立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公司。
多年从事农业,让我体会到一个道理:农村要想发展,必须要产业融合,这个产业融合不是把城市不要的工业转移到农村,而是注入绿色科技的现代农业、三产融合后的新农业。我的创业经历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最早开始进入农业领域,我将100多亩的优质芦笋推向市场时,却没有实现优质优价,为此,我成立“善绿汇”生鲜连锁菜市,打通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为进一步解决上游生产中易出现的生产破碎化、安全难保证、品牌化缺失等问题,两年前我又创建“一里谷”农业孵化园,组织农业科技孵化和农业绿色科技成果转化。
去年,“一里谷星创天地”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星创天地”建议备案名单。自创建以来,平台引进了日本水凝纳米膜设施装备系统、荷兰智能化植物工厂等国际一流生产装备,在农业生产的数字化、互联化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一里谷星创天地”是新型农业创新创业一站式开放性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运作方式,聚集创新资源和创业要素,吸引了许多大学生创客,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应用“互联网+”技术,重视农业创业,实现产业融合。
我的创业之路,实际上就是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里也提到“互联网+农业”,我们已经在探索了。
在我们嘉善,同一片土地上,农村一二三产正走向互联融通,农村优质产品信息通过互联网链接了大城市销售终端渠道,优质农产品被输送到了城市市民的餐桌上,城乡融合由此在更加紧密的产业地带渐趋强化。
去年县里编制发布了《嘉善县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里面着重提到,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坚持做下去,我的信心更足了。
空间之融——
城中有乡 乡中有城
讲述人:胡少先(全国人大代表、天健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
有的地方,你走进去,真不知道这是城市还是农村。比如说嘉善姚庄镇,民居整齐、道路宽敞、花园秀美,完全就是一座城乡交错、错落有致、互为依存、互为映衬的开放型田园小城市,城市美,乡村也很美。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当下的中国,像姚庄这样的地方还是少数。而且,即便是这种地方,它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和城市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
过去几十年,我们的城市化突飞猛进,中国的城市建设丝毫不逊色于欧美,但乡村的发展确实没有同步。给人的感觉是,城市的归城市,农村的归农村,很少有互动,很难说得上同步成长。
实际上,城与乡,密不可分。比如说我,老家在金华农村,后来读书生活来到杭州。每一个从乡村到城市的人都会有类似的体会,身在城里,心在乡土。作为个体,你成为了故乡连接城市的纽带。
姚庄这样的地方我觉得很好,城中有乡,乡中有城。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超前的、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就是在编制发展规划的时候,就要有这种融合的意识,要做一个空间上的整体规划。
我相信,城市与乡村二者的界限随着发展会越来越模糊。在一些发达的区域,城市与乡村可能不再有明显的界限。
关于逆城市化,在浙江这样的发达省份也存在。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去城市化”浪潮中,人们纷纷搬离中心城区,到郊外居住,过上乡村般的生活。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这个发展的新阶段,城市与农村的界定越来越模糊,“城”“乡”这两个传统的地域概念已不能准确概括新的人口分布趋向了。
我觉得以后,生活在农村的人们,精神气质可以是城市的,但生活方式又是乡村的,这才是叫人羡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