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2018全国两会 > 大会要闻 正文

我省代表委员和专家群众热议“乡村振兴·文化发展”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2018-03-13 05:20:31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马悦 李文芳 刘晨茵

  浙江在线3月1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悦 李文芳 刘晨茵)初春的北京,暖意融融,大街小巷万象更新;初春的浙江,草长莺飞,美丽乡村生机勃勃。

  文化,让土地更有生机。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和干部群众畅谈如何激发乡土自信、留存乡野文脉,共谋乡村文化振兴。大家说,要在解决了“富口袋”的同时,加快“富脑袋”,使得群众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富足。

  激发乡土自信

  在乡村,文化是凝聚向善的力量,是文明风尚的引领,是崇德尚贤的精神礼堂

  在长期的乡村劳作和生产中,人们积累和孕育了许多优秀乡村文化。要振兴乡村文化,代表委员们表示,首先要重新构建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原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我们谈乡村振兴,绕不开的三大问题就是:对乡土历史的挖掘、乡土格局的设计以及乡土文化内涵的保留。

  “我们不能忘记原乡的历史,要做好对乡土历史、文化梳理的工作。”许江委员说,随着乡村改造、村民迁徙后,原住民的族谱、谱系要进行挖掘保护。家谱、族谱,家风、家训,是一个村庄的文化内核,它贯穿着乡村发展的脉络,浸润着乡亲间隐形的、难以割舍的情感,我们要去挖掘、拯救这些乡土文化的“根”。

  乡土自信能带来什么?全国人大代表、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党总支书记孙国文说:“那是‘根’的力量。”

  五四村是国家级文明村,村文化礼堂门前的墙上,一张张村民的笑脸告诉别人“这里的生活很幸福”。礼堂内展示了村史、民风等内容,“走进了文化礼堂就像是翻开了村史,村民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传统民俗风情,让他们对家乡文化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找到精神之‘根’。”孙国文代表说。

  顺着五四村的村史藤蔓,我们仿佛触摸到了乡土温度。“近些年,村民们渐渐认识到原生态的生活环境、生态物产是非常有价值的,是城里人买都买不到的。我想,这就是文化带来的乡土自信。”孙国文代表坚信,当村民都为自己感到自豪,又何愁乡村发展不好?

  放眼全省,文化礼堂里正续写着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和乡野文脉。杭州萧山区招募组建由退下来的乡村干部、老教师等组成的民间“土专家”,挖掘本土文化底蕴、整理文化碎片,将临浦花灯龙舟、浦阳马灯河灯等传统民俗文化再一次呈现;象山依托“渔俗”“制盐”等非遗项目,在文化礼堂里打造非遗传习基地,实现“活态传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于年初曾赴安吉采风创作。他告诉记者,村民淳朴、坦诚的待人之道,正来源于千百年乡土文化的传承。这股来自民间的淳朴力量, 既为农村发展孕育了生机与活力,更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激励广大农民不断朝着全面小康阔步迈进。

  千里之外,建德市文明办主任王波深受启发。他说,要传承优秀乡风民俗,可以实施“民俗文化+”计划,增强乡村文化驱动力。优秀民俗文化能够凝聚民心、教化人心,是情感的纽带,能够增进乡土生活的幸福感。比如,“民俗文化+旅游”,能充分发挥民俗文化作用,也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重塑乡风文明

  在乡村,文化是生生不息的梦想,是自编自导的村歌,是心间萌芽的文艺种子

  在浙江,农村处处大舞台。

  今年2月,由省委宣传部等联合主办的2018年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文艺演出,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晚会从全省各地近200个节目中精选了18个,除了有非遗民俗、歌舞、村歌展演之外,还增加了杂技、魔术等新颖的节目形式,共有500多名演职人员参与其中。

  全国人大代表、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钟海燕翻出手机里的照片,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起家乡的节目——舞台上,身着蓝色衣裙、头戴银色发饰的姑娘们,将原本属于畲族传统竞技比赛的“嬉锅”,创造性地编成了好看又有趣的民俗展演。

  “演员们前后准备了两个多月,除了本地村民外,一些放假回家的学生也参与其中,热情很高。”在钟海燕代表看来,能够将畲族的传统文化展现给大家,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通过演出,这些代表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民俗也有了展示的平台。

  村晚村歌演起来,文化礼堂用起来。昔日落寞的废祠堂变成了丽水山里人“快乐村晚”的大舞台;江山大陈村,文化礼堂成为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原型的村歌、故事、快板、相声等乡村文艺的发源地;在临安,家家户户晒家训,“老家底”焕发出“新光彩”……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把“讲道理”变成了“讲故事”,“大主题”却用“小切口”,大白话里的大道理一下子蹦到了百姓的心坎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般落入百姓心田。

  渐渐地,乡风文明已成为村民潜意识里的文化自觉。采访中,几位代表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今年春节村里的新变化——各类民俗活动取代了烟花爆竹,还有的村民主动提出移风易俗的倡议,呼吁周边的村民文明祭祖,守卫绿色家园。

  如今,点缀在乡野阡陌间的这一座座文化礼堂,点亮了乡村文化崛起与延续的希望。自2013年我省启动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以来,新增1000个农村文化礼堂每年都被列入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截至今年1月底,全省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近8000个。

  “新增农村文化礼堂3000个!”全国人大代表、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党总支书记刘建明说,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增农村文化礼堂的数量是过去的3倍。这不只是一个数字的变化,背后的分量更加厚重。

  “当前,全省各地的文化惠民活动不少,但百姓还期待更丰富、更加高大上的文艺活动能走进农村基层。”刘建明代表带来了一份关于在基层农村大力倡导文明新风的建议,“我们要将重心放在文化礼堂长效机制建设上,培养扶持基层文艺骨干、业余文化队伍和民间文艺社团,还要统筹文化供给,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增强乡村特质

  在乡村,文化是点点滴滴的传承,是游子心里的乡愁,是代代相传的乡村记忆

  代表们到达北京的第二天,恰是元宵节,不少基层代表收到了村里发来的热闹照片:动听的村歌、精彩的戏剧、热闹的打年糕活动……城市飞速发展,对身处都市的现代人而言,乡村最大的吸引力,莫过于那抹挥之不去的乡愁。

  对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副院长、浙江越剧团副团长王滨梅而言,乡愁早已融进了她的艺术血液里。由她担任主演的越剧《我的娘姨我的娘》,根据“最美浙江人”、玉环县海山乡卫生院院长吴棣梅扎根海岛40余年为群众服务的真实事迹改编。

  “我和吴棣梅是老乡,都来自玉环。舞台上,我需要通过艺术的表达展现她对岛上村民倾注的爱和心血,舞台下,我又何尝不是和她一样,时刻牵挂着家乡父老和家乡发展。”王滨梅代表说,“每当看到崎岖的山路上,清一色的老人步履蹒跚赶来听戏,我都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展现我们海岛人的形象,创作出更多富有乡土气息、讴歌农村时代变迁的优秀文艺作品。”

  未来,城与乡会是什么模样?“城市与乡村相得益彰,各美其美,才能美美与共。”陈崎嵘委员这样回答。他建议,要重新认识乡村的文化价值。乡镇要根据自身的山水肌理、文化底蕴和产业基础,因地因村因文制宜,避免千篇一律、千村一面,打造“升级版”而非“复制版”。“风貌要抓住乡村的形,文化要留住乡村的根。”

  无独有偶,许江委员也提出了“一村一艺”或“一村一技”的错位发展概念。“今后乡村的发展要挖掘具有某个特定地域、本土历史的精神世界。”许江委员娓娓道来,“我们可以从每个地域乡土文化中,挖掘传承这类具有本土艺术审美的乡土文化,将他们发扬光大,成为乡愁的一部分。”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乡村是更有作为的一片天地。“如今我们让学生下乡,不是为了画几张写生,而是要让他们了解乡村的历史、结构等,感受乡土文化的滋养,品味到天人合一的审美,从而内化为学生对生活的品味。”许江委员说,他期待年轻人在传承的基础上,丰富乡土文化内涵,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这也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只有激活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才能让乡村焕发生机和活力。”

标签:乡村;文化礼堂;文化;乡村文化;乡土文化;农村文化;村民;礼堂;全国人大代表;振兴 编辑: 王艺

浙江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数字编辑部、视觉设计室制作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