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月27日讯(记者 白丽媛 翁杰)当前,经济已由快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质量变革成为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浙江,更是早早感受到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浙江制造竞争力提升?1月27日,参加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结合行业发展实际,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展开热议。
“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新增‘品字标’企业300家,我很激动,这正是我们这些年在做的事。推动浙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品字标浙江制造’的催化作用。”省人大代表、温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事业发展部主任黄山石感触特别深。她说,以温州为例,近年来大力实施“三强一制造”战略,打造质量强市升级版,企业参与创牌、制标的热情空前高涨,目前全市共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达到1400多项,“不仅温州产品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越来越高,企业的质量和效益也有了显著提升。”
制造业是浙江的立省之本、强省之基。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有高质量的制造业作为支撑。2013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建设,旨在加快浙江企业向中高端持续迈进的步伐,推动浙江省从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目前,我省共有556家企业通过国际认证、自我声明等方式获得“品字标”品牌授权。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和难点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就是要解决传统产业‘卡脖子’的问题。”省人大代表、巴贝集团董事长金耀告诉记者,就在几天前,全球首个规模化“养蚕工厂”在巴贝集团投产,可年产鲜茧1万吨。凭着这一招,这家全球领带生产龙头企业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当地领带产业破解了过去“两头受挤压”的困境。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要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着手。金耀说,这几年,因为新老蚕农“青黄不接”,浙江鲜茧的年产量锐减,蚕丝价格波动给领带行业带来不小震荡。若不能破解原料价格高企、质量层次不齐等问题,嵊州领带产业乃至整个丝绸产业都难有较大突破。“正是看到了这一点,7年前我们着手研发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项目。在不少专家的质疑声中,一次次改良配方,改进设备、改造车间,实现了工厂化养蚕的产业化开发。”
利用智能化改造赋能浙江“智”造,我省已先行一步。 今年政府报告中也提出,加快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省政协委员 、奥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滔这次参会,专门带来了一份《推进民营企业制造过程智能化的建议》。这几年,王振滔一直在思考并实践着如何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传统的皮鞋制造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目前奥康也在积极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全力打造智慧工厂,并成立了奥云科技,探索推广C2M定制服务,成为行业学习的标杆。
“走智能制造之路虽已成为浙江企业和政府的共识,但仍然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乏、智能制造服务落后、扶植政策不完善等制约因素。”王振滔建议,可以在我省制造业发达地区,设立浙江省智能制造先进示范区,带动区域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此外,还可以增加功能性扶持政策,如提供国际经济信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等,帮助企业更好的认识智能制造。
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最终目标是要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市场化跳跃。“目前,对众多中小企业来说,在先进制造业研发、同大型科研院所合作方面,还有所欠缺。还需要优化整合省内创新资源,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一批面向市场的开放式实验室,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省政协委员、万里扬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吴月华说,2018年,由万里扬集团自主研发、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自动变速箱”系列新品正式上市,实现进口替代。正得益于过去几年在技术领域的厚积薄发,通过与国内一流高校、国际知名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的储备。
吴月华的呼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了回应:今年我省要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建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