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郑亚丽 黄珍珍 施力维)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这样一幅诗意画卷令人神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拥有更多碧水蓝天……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的表述引发代表委员们热烈讨论。在浙江,绿色,这个代表勃勃生机、孕育无限希望的词语,已成为人们心底最珍贵的东西。代表委员们表示,要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守护好这抹最动人的色彩。
这次参加两会,全国人大代表、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方敏带来了一份生态“成绩单”:2020年,浙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3.3%,地表水省控断面Ⅰ至Ⅲ类水质比例达到94.6%,公众满意度连续9年持续提升。
“这些年,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浙江大地的生态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方敏代表告诉记者,浙江16年一以贯之,在绿色发展综合得分、城乡均衡发展、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确定的生态省建设目标得以实现。浙江成为全国首个通过生态省验收的省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让方敏代表倍感振奋。在浙江,新阶段绿色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去年,浙江出台了全国首个省域美丽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到2035年全面建成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
“努力把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作为浙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的标志性成果。”方敏代表说,近年来,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尚不稳固。“十四五”期间,要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打造天蓝地净水清无废的全要素美丽生态环境。这其中,要以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为重点,全面加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此外,通过数字赋能,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让浙江生态环境治理更精准更科学。
在全国政协委员、省文联主席许江看来,保护好美丽浙江建设的成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除了一系列“硬核”治理举措,还离不开生态文化在全社会的弘扬。
“生态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中,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许江委员说,此前,他在临安米积村走访时,收集到一个有关生态的故事——通过世代流传的传说,村民们铭记“不能竭泽而渔、向大自然一味索取”的道理。
弘扬生态文化,也是浙江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的重点任务之一。在许江委员看来,浙江的生态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可以成为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灵感源泉,也能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念文化、行为文化等,比如创作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电影、小说等。
“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全国人大代表、省侨联副主席陈乃科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表述看得特别仔细。这次,他带来的两份建议都与此密切相关。
“近年来,浙江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地更净。”陈乃科代表认为,相比日常生活中人们感知度更高的水、气,工业垃圾处置也不容忽视。他在调研中发现,工业垃圾处置存在分类标准不明确、收运体系缺乏保障、刚性约束不足等问题,加快提升工业垃圾治理能力迫在眉睫。随着宅经济、云消费等新业态兴起,快递和外卖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白色污染问题加剧,他的第二份建议就聚焦推动绿色包装转型。
“生态环保任重而道远,这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陈乃科代表建议,每个人都应该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做好日常垃圾分类、加强包装循环利用等,以实际行动为打造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