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链条:趋于保市?
2000年,宁波开始大规模的城市拆迁,在2000~2002的三年内,宁波房价的涨幅连续三年排在35个大中城市的第一位。
2002年6月,宁波政府抑制房价的政策出台,建委、房管等相关部门发布一系列相关规定,如遏制炒房号、商品房必须交付后才可转让等期房限转措施。
在所有规定当中,一年内购得的商品房不得转让,被房产业内人士评论为“最有力度的政策”。据悉,杭州直到2004年才实施这项政策,而上海于2005年开始制订实行。
为改善供应结构,宁波政府积极推出经济适用房。分别于2002年启动低收入家庭住房建设,2003年启动限价商品房建设。低收入家庭以小套型为主,套面积控制在45~65平方米,均价为2280元/平方米;限价商品房以中小套型为主,套面积控制在55~95平方米,均价在3000元/平方米左右。
截至2005年3月,已推出了84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其中三个小区共42万/平方米已建成交付。经济适用房的推出,使2003年新开楼盘套均面积下降了15平方米,2004年套均面积下降了9平方米。
同时,旧城改造计划也得到了调整,记者从宁波国土局获悉,宁波的非成套房改造基本完成年限从2005年调整到了2007年。2003年、2004年两年基本没有增加新拆迁量。
所有这些努力,终于使得宁波房价的涨幅降至16.6%,在2003年35个大中城市的排名中降至第二位。2003年,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央行和浙江省建设厅对宁波楼市的调查结果显示:短期内房价涨幅虽较大,但匹配经济发展速度,总体价格仍属正常。
进入2004年,除了继续推进上述政策之外,宁波主要商业银行提高了按揭比例,商品房首付提高到四成。
而住房供应结构业发生了改变:2004年住宅新开工面积占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的74%,其中普通住宅新开工面积占住宅开工面积的98%。市场上中小套型房源供给明显增加,中心城区新开楼盘套均面积从2002年的120平方米下降到2003年109平方米,2004年进一步下降到107平方米。
2004年的宏观调控,宁波楼市在5月进入低迷期。记者从宁波建委开发处获得的材料显示:“2004年的房地产投资增幅比2003年回落19%。2005年一季度完成投资50亿元,同比增长9.5%,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了40%,其中住宅30亿元,同比下降17%。”
材料指出:“在2004年4月后,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供需关系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略大于求,新开楼盘预售期明显延长(未出现滞销)。2004年全市住宅竣工面积与实际销售面积比为1.15比1……根据调查,今年我市住房供求关系基本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2004年,宁波房价涨幅降至13.9%,排名降至第五位。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一季度,宁波房价为每平方米5650元,同比涨幅为11.6%,比2004年第四季度增长1.5%。
从2004年的“供略过于求”变成今年的“供大于求”,宁波有关业内人士就此分析:“宁波政府已在保市。比如最近出台很多区域规划,如东部新城、城市轻轨、鄞奉区规划等,对于房产商来说,这是利好消息。”
据悉,东部新城已于今年年初打下第一桩,东部新城总建筑面积为15.85平方公里,核心区为8.45平方公里。规划中的鄞奉区位于宁波西南,宁波CBD扩展基地,以商务和居住为主,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
这位分析人士的观点,也被宁波建委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所印证。他指出,早在几年前,政府把能做的都做了,如果再去无端的遏制,则有违市场规律。
房产商:放弃还是坚守?
2005年4月28日,凯德置地以10.7亿元人民币首次在宁波市江北区成功购得一地块,旨在实现其“长三角布局”。
此前,外地房产商如坤和、万达、绿城、中信泰富等都已进入宁波,它们看中宁波楼市的长远发展前景,看来,它们不会因为当前的宏观政策而放弃宁波楼市。
然而,资金和人才实力雄厚的宁波老牌房产企业的企业却急着走出去。如雅戈尔、宁兴、联合等,已在宁波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忠实的客户群,他们的房产主力开发区域已转向外地。
去年4月,雅戈尔置业开始踏出宁波,进入苏州。当时雅戈尔总经理蒋群曾对记者说:“雅戈尔这几年快速成长中,发展也到了一个极限,整个浙江土地紧缺,宁波土地也是紧缺,拿大面积土地也很困难。在宁波市场占有率25%,也到了一个高峰,再突破也困难。所以,必须走出宁波。”
宁兴房产今年虽然有“春江花城”高档住宅开盘,而且又拿到了"春江花城"旁边的一块地,但其宁开发步骤趋于谨慎,不事张扬。宁兴房产销售经理鲍致远未向记者透露“春江花城”的销售情况,他表示:“我们的开发是按步骤的,一个楼盘完了,再接下一个。”
有业内人士就此分析认为,宁波投资性需求逐渐瓦解,中高收入阶层的真实居住需求已在前几年充分释放,甚至已有所透支,剩余的居住需求无力支撑目前的高房价,这是目前宁波楼市面临的最大问题。
再者,囤积在投资客手中的房源大量抛盘,由于急于套现,对目前房市是极大的冲击。
这位分析人士认为,此情况对于刚刚介入房产行业,尤其是刚好处于2004年4月前拿地的开发商,压力会更加大。但压力增大是事实,如百隆房产,就是出于对楼市后期的谨慎,走“短、平、快”项目,尽快回笼资金。
但是,由于这些开发商大多是其他行业转变而来,资金实力比较雄厚,不会因为目前的宏观政策产生太大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