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考试外的评价之道
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现代中国的教育似乎也正在陷入这样的怪圈———“非考试不能学也”。
记者注意到,几位受访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希望借助考试这一形式,能够给被应试教育扭曲了的教育带来新气象。这个绕口令式的“悖论”突显了时下教育界的尴尬。在目前高考、中考的指挥棒还在起着巨大作用的情况下,教育界的现实是,管理部门、研究部门都在强调减负,强调全面发展的理念,强调音乐体美劳的课程要开足开好。可是一旦落实到学校的日常教育中,事情往往不能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为了应付考试,不少学校仍选择了增大应考的知识教育力度,而把其他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内容尽量挤压。而且不少教学内容打着素质教育的名号,给学生造成了新的负担。以至有人疾呼:“素质教育的推行有赖于评价体系的改变!”
以反对应试为特征的素质教育还是只能采用考试这块试金石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省教育厅教研室的钱万军介绍了浙江省在对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方面的探索。他说,目前义乌、北仑、余杭三地正在进行素质教育评价的试点。有很多东西靠打分、靠考试其实都是很难真正体现出来的。我们的评价体系急需引入更加开放的视角、更多元化的办法,比如描述性的“综合评语”。他举了个例子,对初中学生来说,思想品德课给打个不及格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阶段。此外,不及格的阴影可能会影响学生今后的道路发展。综合评语比起打分来就显得更加合理。再比如,对于审美艺术一项,则可以有测有评。学生可以通过艺术考级等特长展现来直接评定,也可以通过发表作品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总之,素质教育不能只靠考试一个办法来评价。
林杰则表达了他喜忧参半的观点。喜的是劳技一类的课程列入中考后,就有希望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像目前在余杭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试点”,规定在音乐、美术、劳技等五项素质综合评价中,起码要有两项达到A级,才能报考重点高中。但是他也很担心这样会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他打了个比方。“如果我说劳技教育考评是要装一个收音机。那么如果从一年级开始就别的什么也不教,只是不断地要学生装收音机,直到装熟练为止,这样也能拿个A级。但这根本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这种机械的学习也丝毫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以劳益美、以劳益德、以劳益智的目的。当然我举的例子可能是极端的,但是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在探索素质教育的今天,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与实践都还有着非常大的不同。不管怎样,我们应当警惕素质教育演变成新的应试教育。这就需要评价制度制定者能够拿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这就需要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让考试成为惟一指标的时代成为一种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