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附加值企业的无惧
不肯降价的中国企业
“不管订购多少,就是这个价,我们不会再降了。”5月24日下午,在公司的产品展示厅里,钱国春要翻译告诉美国采购商,他的产品就是比附近的中国轻纺城里的产品要贵。
钱国春是梅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这家位于浙江绍兴县钱清镇的纺织企业,主要产品是普通麂皮绒面料,应用于沙发、汽车装饰等方面。因为质量好,在国际市场也有一定知名度,钱国春不担心没有市场。他自豪地说:“我不怕别人和我打价格战,因为我有比别人更高的附加值。”
按照钱国春的说法,梅盛公司有独特的发展思路,公司并不追求以量生存,而是追求以质取胜。“7年前,我决定生产麂皮绒面料时,就想创立自己的品牌。”钱国春回忆道。
这条路走来充满艰辛。
7年前,正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市场疲软,外贸成为绍兴纺织企业生存的机会。梅盛公司开始生产麂皮绒面料。这个在当时算是新型产品的面料,同样遭遇着价格战危机。由于技术相似,产品没有更高附加值,同类企业只有利用更低的价格来拓展市场。“我们报价80元米,马上有其它企业报价75元米。”
钱国春决定,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道路。
质量控制却并不容易。当初公司刚起步,很多配套工序无法完成,需要委托别人做,如何监控成为难题。“公司那时还未建印染厂,坯布需要到别人的印染厂去处理”,为了保证质量,钱国春跑遍了江浙印染厂。期间,公司因为一批产品的印染工序问题而被外方退货,损失200多万元。但钱国春认为这个本钱花得值。由于质量保证,公司产品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有了一定知名度,做到了人有我优。
但让钱国春声名鹊起的,是他花费巨资聘请国外人才参与技术开发和管理。2003年,钱国春到韩国考察时,发现一种超细纤维麂皮绒面料市场前景广阔,但由于投资大,技术含量高,国内几乎没有企业在做这个产品。于是,他投资1.3亿元引进技术和设备,并花费600万元聘请3名韩国工程师从事技术开发和管理,解决设备和技术两大制约发展的“瓶颈”。目前,这条新的生产线正处于试运行阶段。钱国春认为,新开发的超细纤维麂皮绒附加值高,在国际市场单价可以达到10美元到13美元,是一般产品价格的10倍左右。
正因为注重提高附加值,钱国春不担心国外种种针对纺织品出口的限制措施。他认为,这是一次逼迫我国纺织业走产业升级高附加值路子的机会,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好处。
纺织业非调整不可
钱国春的观点,得到绍兴县对外经济贸易局一位干部的认同。
这位多年从事外贸的负责人认为:“这是纺织企业进行外贸转型、调整产业结构的好机会。”他说,在短期来讲,对连续多年稳居浙江省自营出口首位的绍兴县来讲,对刚刚占领欧盟中高档市场的绍兴纺织业来讲,会有一个不可避免的阵痛期。
这位负责人回忆道,政府以前鼓励企业多出口,因为这是绍兴县纺织企业生存的最好机会。在政府主导和扶持下,绍兴县成了纺织品出口基地,如今,该县纺织品外销率达50%,出口依存度相当高。
绍兴县靠轻纺产业创造了经济奇迹,然而,过大的产能、过多的投入、过度的消耗,在粗放发展阶段也许还有一定规模优势,但到了集约发展、科学发展时代,这种模式必会遭遇“成长的烦恼”而难以为继。
绍兴县提供的资料表明,去年以来,该县以高投入、高增长为主的轻纺产业,陷入了量增而价跌的怪圈,占全县经济总量75%的纺织业,一季度利润仅占该县工业利润的50%。绍兴县外经贸局一位负责人说:“以出口为主的绍兴轻纺业,到了重视发展质量的时候了。”
是什么挤占了利润空间
据测算,绍兴县工业企业的直接能源、原材料成本占销售收入的74%左右,产品单位产出的消耗,大量挤占了利润空间。
绍兴县纺织业的发展是中国纺织业发展的缩影,其增长方式是通过大量增加数量,以及不断下降价格来实现的。这样的增长方式,迟早会被人限制。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电力土地资源紧缺,纺织产业的增长方式已到了非转不可的地步。只有实现产品结构的转型、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和创新产品,中国的纺织产品才能在中高档的欧美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才能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出口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已经成为绍兴县共识。该县已经把2005年作为“外贸转型攻坚年”,将通过大力提高纺织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加工贸易,来拓展绍兴县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浙江天圣集团在积极应诉欧盟去年提出反倾销的同时,加大新产品的开发。2004年,公司上市的纺织类新产品已占到产品总数的80%,其中,该公司研发的抗静电阻燃多功能灯心绒,成为出口欧美市场的主导产品,每米获利达到80美分,是一般纺织品利润的5倍。目前,这家企业又启动了投资3亿元的羊绒开发项目,年生产能力将达1200吨,每米价格可达500元至600元。公司今年还拨出600万元研发经费,开发拥有国际专利的纺织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