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隔代教育成教育瓶颈
“留守孩子”的父母一走,教育孩子的重担就落到了长一辈身上。
“老师,我孙子今年读几年级啊?”被一位天天来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爷爷这样问时,班主任徐老师很无奈。父母打电话来总是对老师说,“要对我们孩子严格点,多关心一点”,但现实是家里长一辈的老人根本无力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担。隔代教育成为“留守孩子”教育的最大瓶颈。
虽然“留守孩子”中不乏品学兼优、独立能力很强的好学生,但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性情顽劣的孩子还是占了多数。缺乏父母的管教,祖父辈又停留在当年的教育方法上,对孩子只管吃好,不管其他,使得少数“留守孩子”变得极端起来:有的特别顽皮,有的内向寡言,整天闷闷不乐地想心事,甚至曾有孩子受社会不良青年教唆,上国道拦路抢劫,被送入了少管所……
“他妈妈才读了一年书,我们就更教不了了,孩子脾气又大,没法管。”一位正从田里回来的的老农对记者抱怨,因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家里的田地都靠七八十岁的老人照管,孙辈的事情他们既没法管,也没多少力气管。
处方——父母的关爱无法替代
今年4月30日,学生春假的第一天,航头镇航头村“农村村级德育网络”的家长学校正式开课。村里不少孩子的家长都认认真真地跑来听课,一头白发的爷爷奶奶辈盯着台上的老师,神情专注。
“将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投到对‘留守学生’的监控和指导上。”不能让“留守孩子”放任自流,又不可能让外出打工的孩子父母都回来,在这两难困境中,一种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已经在建德航头镇的三个村——珏塘、航头、溪沿建立起来。
这些村已为此成立了以退休教师和干部为主的工作小组。“留守孩子”在学校获得奖励后,工作小组很快就会在村里的宣传栏上张榜表扬;学生表现不好时,就有工作小组的成员进行家访,配合学校工作。在航头镇中心小学,每个班主任还有一项固定的学期任务,要跟“留守孩子”的父母定期通电话,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
“我们只是尽村里的力量去做。”航头村村支书陈美清对记者说,毕竟父母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在孩子成长中,父母的关爱不可缺少。